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热贡——六月的祭礼(中)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葛建中   时间:2014-06-13 08:40   编辑: 刘海钧   

    在有着300多户人家的年都乎村,这里的“拉曲卡”仪式也刚刚拉开帏幕。“拉曲卡”的意思指“迎请神灵至河边沐浴、开光”。“拉曲卡”这一仪式不仅是请神沐浴,通过沐浴来洁净神灵。也是对参加仪式的人员以及“拉哇”本身的沐浴净身。这也是正式祭神仪式之前的一项重要活动。举行“拉曲卡”仪式大多在固定的河水边,或在村庄饮水源地的下游。

 

    苏合日村的“拉曲卡”仪式也在如期举行……“拉哇”随后在一户人家起舞跳神。

 

    与别的村庄去“拉泽”垛前插箭不同,浪加村是在山神殿“莫宏康”中举行。浪加村有7个自然村,浪加村的山神殿中供奉的是“阿尼拉日神”。

 

    每个村的“莫宏康”中,不论供奉的是叫什么名字,或有哪些能力的神,他们大多属于将军那个级别。“莫宏”,在藏语里是将领的意思,将山神殿称之为将军殿,这与当时在此地屯兵戍卫的吐蕃军士,常年驻扎此地的历史有所关联吧?

 

    四合季村的“六月会”在农历6月17日,在山神殿“莫宏康”前正式开始了。阵阵锣鼓声向大家、向周围的村庄宣告了这个信息。军舞“畏哈”舞也朝着四个方向开始起舞。在这走出山神殿“莫宏康”奔向山头的队伍中,手持黑矛的是作为统帅的与神和人之间达成沟通、交流的“拉哇”。

 

    这支队伍在山头插箭的“拉泽”处煨桑、吹起了海螺。当他们回到山神殿“莫宏康”时,又跳起了军舞,做着出征前的准备。

 

    在热贡地区的军舞祭礼中,我们看出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军事文化色调,从着装服饰,到祭礼器具,再到祭礼舞蹈,都可以折射出军事文化的影子。

 

    此时,少女们的舞蹈“尕儿”在庄重的气氛中展开。跳“尕儿”的都是未婚的少女。少女们的舞蹈节奏缓慢,表情肃穆、凝重。

 

    每年,跳“尕儿”的领舞都需要由“拉哇”掷签后才能选定。

 

    跳“尕儿”的少女们的服饰、装束庄重考究,众多的发辫固定在发套上,上面佩戴着银质的装饰品“嘎乌”。而在热贡地区的所有村庄里,只有苏合日村的少女们在跳“尕儿”时,头戴帽子。

 

    相传,“尕儿”舞由西王母亲自编创表演,是献给玉皇大帝的13位战神的。舞蹈从头至尾只有一种舞步,她们步幅缓慢,神情虔诚,分别向东、西、南、北四方诸神致敬敬献哈达。

 

    “托机欠保”意为观世音菩萨。舞蹈“托机欠保”是在祈愿观世音菩萨护佑众生,这种舞蹈只有在苏合日村和苏合日村才跳。全体舞蹈的人组成海螺形状,以右旋海螺的方向跳起了圆圈舞,可以由一个海螺的图案变幻出三到四个。

 

    人们在念唱着护佑他们的夏琼神,祈愿夏琼神保佑他们:种下的庄稼和未种下的草木能够茁壮、丰收;人们平安;所办的事能够成功;牲畜不要受到伤害。

 

    年都乎村的晚上。这个村的主神“郭毛热浪”神,正在“拉哇”的主持下,从一家人中迎请到山上的庙里。在热贡,民族间的融和交流使其地域呈现出多元并容的文化图景,生机蓬勃的草根文化更为这一地域注入了流光溢彩的民俗景象,一个复合多样的文化形态它就必然需要自身依存的现实土壤,热贡就是孕育这文化形态理想的精神沃土,这里的人民以文化守望的姿态,在传承中将传统加以固化,将礼俗赋以诗化,他们筛选、保存和流传下来的便是最珍贵、最具人性的人文精神。

 

    在酸奶飘香、庄稼丰收在望的农历6月,在金色的隆务河流域,每年都要上演一幕幕人与人、人与神、人与大自然之间对话、交流的剧目。这时的人们,心怀敬畏与神圣,追忆和纪念祖先及神灵存在过的世界,同时,祈求幸福和平安伴随人间,这是一场祭献神灵的盛会,一次祈祷吉祥的狂欢,一个人神共舞的节日。

 

    神舞“拉什则”的锣鼓声在同仁县四合吉村、年都乎村和苏合日等村敲响了,煨桑的桑烟也在隆务河畔的众多村庄升起了。

 

    神舞以敲锣为节奏,前面简单、平缓,后面复杂、急促。神舞在藏语中叫“拉什则”,“拉”就是神的意思。“拉什则”可以说是“擂鼓娱神的舞蹈”,它是六月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活动。

 

    “拉什则”,既是一种特定舞蹈的名称,又是所有与龙鼓有关三人以上集体舞的泛称。如四合吉村的“阿尼莫洪”舞,年都乎的“古姆热朗”舞,苏乎日村十几人为一组的“交叉舞”等都属于神舞。

 

    神舞都由男人们跳。跳神舞时,男人们手捧“哈达”,另一个男人边敲锣边吆喝,在颂扬本村祖先们的功德、业绩。神舞“拉什则”表演是从煨桑请神开始的。在“拉哇”的引导下,煨桑台上燃起了桑烟,跳神舞的人们面向煨桑台高呼“拉嘉洛……”、“拉嘉洛……”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从左到右击鼓舞蹈,向四方敬拜,迎请四方诸神前来观看神舞,同享人间欢乐,祈求来年吉祥太平!

 

    四合吉村的神舞一直要跳3天,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舞蹈。最后一天下午,所有的舞蹈都结束后,众人齐声高呼,然后排队走上煨桑台,把所有的供品全部倒入煨桑堆中,把最美好的献祭全部奉献给了护地方佑山神。

 

    在麻巴乡的浪加村,龙鼓舞的鼓点又在村庄里紧锣密鼓地响起了,少年久美郎吉成为了今年村里的领舞。

 

    农历六月二十,山神殿“莫宏康”里,高耸的木杆上,悬挂着主神“阿尼拉日神”的唐卡,在这样的仪式上,一些小的唐卡也被称为“嘎匝”。人们向山神“阿尼拉日”煨桑祭祀,并敬献舞蹈。随后,众人在“拉哇”的带领下,拿着箭杆、彩绸、哈达、经幡,来到山上祭献“拉卜泽”,举行插箭煨桑放风马等仪式。

 

    在浪加村,每年举办“六月会”演出的有6个自然村。浪加村村民们跳的龙舞,是这个村“六月会”上最具特色的舞蹈。龙舞,也叫“勒什则”。龙舞有13种舞蹈,包括手持面具舞、雄鹰展翅舞、蛇舞、龙女喜旋舞等。其中一段舞蹈,由“拉哇”来完成。参加表演者把藏袍衣袖盘在腰间,头上用白毛巾缠一道发辫,套古式高腰蓝布袜,打绑腿的布是水的颜色,主办村的人,在舞蹈的队伍中赤着双臂和双足在起舞。舞蹈的队伍浩浩荡荡,如一条跃动的巨龙,龙舞、龙姿来回摆动,模仿着龙的神态,队列象征着龙的形体,向龙神献舞祈求风调雨顺。排在队列前面的8人,各拿木刻神怪头形面具,两只尖耳高出头顶,左手执面具,右手拿一小木斧,据说是用来胁迫龙神降水的。传说,当地有个叫阿尼阿拉盖的头人,有年大旱,为了引水灌溉村北托托洛滩上的耕地,在赛格龙洼沟里找到一眼泉水,泉水边的大树上爬满了五颜六色、神态各异的蛇。但因沟里积沙很厚,水都渗入积沙之中,根本无法引出来。藏族人认为龙是专门管水的,泉水无法引出来,是因为龙王没有答应,以后阿尼阿拉盖在每年夏季带一些童男童女到泉水边给龙王唱歌跳舞,向龙王许愿,祈求龙王降雨保丰收。泉水边生长的几棵树,也被人们视为龙树,孩子们爬到树上玩耍,以讨取龙的喜欢。从那以后,才把水引到了村里托托洛滩上的耕地里。从此以后,泉水旺盛,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当时,部落定下规矩,只有在浪加有土地的人家才能向龙王祈愿,表演“勒什则“。后来此规定逐渐取消,成为全体部落群众共同祭神、祭龙的娱乐性民间活动。浪加村在龙舞表演结束后,还要举行栽龙树、爬龙树的活动。这根象征着龙树的木杆专门由一户人家保管,“栽”下龙树后,小伙子们抢着去爬,并模仿蛇的样子,当他们赤脚爬到杆顶时,双脚腾空,大声呼叫,以示敏捷和勇敢。据传,浪加地区曾长年干旱,人烟稀少,很少有人在此长期居住,生活繁衍,传说当时在浪加村庄举行的龙舞祭礼,所参加的人必须要在托托洛地域买一块地,不然就不能参加到这一祭礼活动中去。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浪家村的人们总盼望能够多子多孙。在今天的浪家村,依然上演着祈求生育的仪式。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