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热贡:六月的祭礼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葛建中   时间:2014-06-27 17:17   编辑: 禾力   

    

    浪加村的龙舞表演中,山神“阿尼拉日“在迎接另一位山神“阿尼木华”。据说,这两位山神是兄弟俩。家家户户的人们出来用酸奶、奶茶迎接两位山神的到来。六月会开始之前,各户人家都要准备献祭的供品。供品包括糌粑和酥油捏造的“白朵玛”、鲜花、水果、馍馍、酒、砖茶、哈达等,同时还要预备煨桑用的燃料松柏树枝。近一年内因事求助神灵的人家,还需要预备奉献悬挂于神殿里的绸缎等。

 

    “拉哇”用刀砍破头皮,以这种“开红山”的方式,为山神“阿尼木华”献血。

 

    有人说,山神“阿尼拉日”曾是朝庭发配的大臣,他走路的这种姿式,就是当年戴脚镣时迈步的样子。

 

    从农历六月十五到六月下旬,整个热贡地区都沉浸在一派狂欢、迷醉、忘形的氛围中。

 

    在这种人神共舞,为神献祭的活动里,许多青壮年都纷纷让“拉哇”给自己在两腮、背上插入钢钎。据说,一根钢钎代表向神献祭的一只羊或一只鸡,这是在向山神表达虔诚的心愿,插钎也是为了赐福消灾。

 

    山神“阿尼拉日”和“阿尼木华”又一次相见了。两位山神兄弟互相致敬,互献哈达,并到每个村子跳舞祈福,“拉哇”为“阿尼拉日” “开红山”以表示献祭。同时,传达山神的旨意。

 

    苏合日村在祭神高潮结束前,向一只系着彩带的“神羊”泼水,使羊颤抖,表示神已领受。然后拉哇与众人狂舞,把羊放归大自然,这只神羊直到老死,任何人也不会去捕杀它。

 

    煨桑是一种有着特殊地位的宗教祭祀仪式,其功能就是“净化”和“驱除邪秽之气”,通过煨桑来拉短人和神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人神共乐、和谐相处的目的。

 

    根据神灵的不同性质和不同需求,煨桑可分为白桑和红桑,白桑是俗祭,是糌粑面等熏料来祭祀,红桑是血肉祭,在六月会不同的场合,两者都要有区别地使用。 以前是用活山羊作为祭品,这是典型的血祭仪式,如今,改用糌粑面捏造的山羊作为替代的祭品。

 

    血祭是热贡山神祭礼文化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仪式,血祭代表了信仰山神的民众对于山神的无比虔诚,也证明了群众对此信仰的信心和认同。这些带有“血”色的表演说明,这是古代部落先民血祭传统的现代遗风。

 

    在当地有一个民间传说,讲述了热贡地区龙舞和军舞的起源—————早在藏王赤祖德赞时期,吐蕃和大唐时有失和,吐蕃派军队在今甘青交界一带和大唐对垒。热贡一带是大后方。其中有个叫玉察的将领,和苏乎日庄的一个姑娘结婚后生了四个儿子。

 

    后来吐蕃和大唐军队经过多方调解,双方罢战讲和,军民万分欣喜。当时人们认为是神在暗中相助,就在达尔加尼哈(今循化大力加山)给达尔加山神敬茶上贡。他们在那里演出了神舞“拉什则”、龙舞“勒什则”、军舞“莫合则”。神舞是给达尔加山神演的,龙舞是给达尔加央措龙演的,军舞是给军队演的为了表示今后不再打仗,表演者们临结束时将手中的军棍一一折断。正在人们演出时,从达尔加海中走出两条龙来,两个均为人首龙身,一个的脸象虎,一个的脸象豹子,走上岸来和人们一道欢舞,共庆和平。演出的人们中有的装扮成军人,有的装扮成神,有的装扮成龙,就出现了人,神、龙同舞的场面。

 

    后来,玉察的妻子和儿子回到苏乎日以后,就把这三种舞带到苏乎日,在每年农历六月进行演出,千百年来,世代相传,一直被当地人民所喜爱。这便是热贡地区六月山神祭礼盛会的来历。

 

    如果说神舞是献给地方山神的舞蹈;龙舞是献给土地和生命的舞蹈;那么军舞更多的表现了对古代战争的追忆与祭奠,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莫合则”就是军舞,又叫军傩。

 

    在郭麻日,尕撒日,保安,这三个村的重头戏就是军舞。

 

    舞蹈的人们手拿木棍演绎着打仗、交锋时短兵相接,奋力拼杀的战争场面。前面的“首领”手执小斧,带领“军阵”转圈行进,象征着军旅的远征跋涉。郭麻日村在跳军舞前要先运来泥土,堆起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矮土堆,上面放上哈达、绸面、干草,再抬来一只神羊,神羊用酥油糌粑做成,有真羊一般大。在军舞过程中,点燃神羊,是在为保护神献祭。

 

    从热贡地区的军舞祭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所具有的军事文化色调,祭礼的舞蹈折射出了军事文化的影子。

 

    在六月,在青藏高原,热贡的山神祭礼仪式,营造了人与神、人与人,人与众生共娱的场景。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神的沟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