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四手联弹弭代沟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沈勤军   时间:2015-04-21 11:26   编辑: 禾力   

    

    

    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乃至冲突困扰着许多家长和子女,虽然彼此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著名作家龙应台和远在德国的14岁儿子安德烈三年间互相通信,35封信构成的《亲爱的安德烈》母子四手联弹,不回避不假装,心灵札记让两代人心灵碰撞。

 

    从抽烟喝酒屑小到道德伦理、母子亲情、家国天下。青年儿女的烦恼和中年父母的挫折就这样跨越文化阻隔,弭平代沟。 母亲“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儿子“第一次认识了母亲”。他们的许多话题都曾经或正在困惑着这个年龄的家长和孩子 ,看看龙应台和安德烈如何沟通:

 

    ——师生矛盾。儿子认为老师讲课不好,用消极罢课抵制,母亲从《左传》和苏格拉底寻找依据,反抗还是接受坚持还是妥协,“如果有个人手里拿着弹弓,站在高处对着你,你要反击,是站在低处呢,还是先站到高处再说?”并拓展到如何沟通如何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权力关系等。娓娓道来,水到渠成。

 

    ——恋爱或失恋。儿子13岁有了初恋,母亲没刨根问底,觉得“一点秘密的忽然袭来的、捉摸不定的甜美的感觉”是正常的,而19岁失恋时,母亲首先理解这是很“伤”的事,而后以歌德为例,“那当下的痛苦,若把人生的镜头拉长来看,就不那么绝对了”。

 

    ——亲情让位。儿子毕业了,对小镇上的学校充满了留恋,认为要分别的朋友比妈妈重要。妈妈没有抱怨,而是理解:“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啊,只是你完全熟视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孩子毕竟要长大要远去。

 

    ——定位成功。和都是博士的父母比,儿子觉得平庸。母亲告诉他什么是成功:“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而慢慢长大的儿子在许多事情上的看法,可能超出了父母的想象,甚至比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充裕环境中长大的儿子没有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带来的财富,反倒为自己的舒适不安, 生活自律,不浪费不奢侈,道德的不安上升为天下意识。比如家长认为孩子玩世不恭叛逆放荡,其实孩子非常清醒:“德国失业率如此之高……没有好的教育就得不到好的工作机会,人生毕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party。”

 

    透过《亲爱的安德烈》的天窗,与其探究问题的答案,不如学习他们母子交流讨论的姿态—— 青年子女如安德烈敲敲爸爸妈妈的门, 天下父母如龙应台进入儿女的心灵世界。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