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纯美的人性 隐伏的悲剧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沈勤军   时间:2015-04-27 16:36   编辑: 禾力   

    

    

    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二十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册,沈从文的《边城》如一曲充满乡土风情的田园牧歌,一幅古朴的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风俗画卷,故事在灵秀静美中徐徐道来。

 

    边城临水傍山,风景如画,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河水清澈透明游鱼来去皆可计数,深翠逼人的篁竹中鸟雀鸣叫,还有宁静的白塔,翼踞的吊脚楼,这里风俗至纯,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比赛,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边城里的人各自有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莫不敬神守法,商人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男人豁达大度,谦卑接物,为友报仇,爱义好施,妇人温柔耐劳适于家庭,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爷爷古道热肠,心细如发深爱至亲;顺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大方洒脱轻财仗义,两个儿子,老大天保如爸爸,豪爽豁达不拘小节,老二傩送如妈妈不爱说话,秀拔出群聪明多情,两人都结实如虎,和气亲人,不浮华不倚势凌人。最美的是自然是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外表到内心都晶莹剔透姣好无比,纯洁坚贞恬静柔顺,既体现出人性中自然优秀健康的一面,也有作者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

 

    这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又是文化意义上的边城,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但在社会变革之际,传统的田园牧歌成为背影,“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

 

    温暖的背后隐伏着深深的悲剧,全书笼罩着淡淡的孤独悲哀,连最后的结局也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凄凉余韵。天保和傩送都爱上了翠翠,相约唱歌求婚,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外出闯滩意外遇难,弟弟内疚惭愧出走他乡。风雨之夜,渡船冲走了,白塔坍塌了,爷爷去世了,留下翠翠孤独痴心地等待心上人。 这是“善”的悲剧,不同于西方伟大崇高毁灭的悲剧模式,是普通人善良人无法抗争的命运。表面上看源于爱,因为爱而误会隔膜最终酿成悲剧。爷爷和翠翠都因为顾忌没有向对方挑明翠翠爱的到底是谁,哥哥为了弟弟忍痛割爱,弟弟因为哥哥抛弃爱情;深层次上这种爱以传统文化中含蓄和谐为本,是以尊重为前提的内敛之美,成了一柄双刃剑,爱之深也害之切,假如每个人都大胆直白一些,往前勇敢地跨上哪怕一小步,也许是迥然别样的结局,但悲剧的基因只有遗传,人性的优点恰恰成了致命的弱点给了所有人狠狠一击。

 

    作家所探讨的民族性格的重建才是作品的重心,挖掘湘西乡村社会的人性美,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也深谙这种原始自在状态人性的缺陷和发作时的破坏性,悲啸的大号化为一支悠远的洞箫。诚如作者所说:“能够追究这个民族一切症结的所在……由于历史发生的影响,我们已经受了什么报应,若以后再糊涂愚昧下去,又必然还有什么悲剧场面”“为这个民族自存努力上,能够尽些什么力,且应当如何尽力” 。正是伟大作家的悲天悯人高歌担当,让经典作品散发着常读常思历久弥新永恒魅力。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