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民族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读《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山燃   时间:2015-06-08 10:29   编辑: 禾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研究是中国稳定的基石之一。近年来在这个领域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青年学者。他们积极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源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生活习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甚至种族特征,祁进玉就是其中之一。

 

    祁进玉是青海互助县人。土族。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曾出版《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2006年至2008年在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站工作。祁进玉新出版的《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使我国的“民族识别”口述史研究又推进了一步。

 

    这本书中首先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中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也对20 世纪50 年代的“民族识别”工作的过程和近年的相关出版物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其中摘引了一些发表于20世纪50 年代的对“民族识别”工作的总结,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土族的“族源”文献考察、族名的历史演变、外国访问者的日记描述、历史档案记载、口述调查笔录,以及民间流传的各种不同版本的土族“族源说”、各村的村史和家谱、干部和民众对成立土族自治县的讨论等等。内容生动朴实,是难得的第一手实地调查访谈材料。

 

    祁进玉在当地调查中发现的普遍而大量的族际通婚现象,以及同居住地土族群体之间的明显差异(语言、通婚、族源等),都向我们展示出我国各民族之间在血缘和文化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他的调查材料表明,各地群体的认同意识,也是随着社会条件形势的变化而调整的。在这些材料归纳和梳理当中,作者指出,这些素材和文献可以“充分说明昔日的‘土人’如何一步一步由‘人群共同体’走向‘民族共同体’,顺利实现了蜕变,从而获得合法性身份——土族的漫长历程”,帮助我们认识土族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

 

    土族是一个人口规模不大、居住在多个大族群之间的群体,也是我国各民族的类型之一。中国的56 个民族,在正式识别时,大的如汉族已有六亿多人,少的如赫哲族只有八百来人,彼此之间差别非常悬殊,所以在研究中国的民族问题时不能简单地“举一反三”,必须逐一仔细分析各自特点,总结共性与特性。

 

    通过人类学田野研究中的参与观察、对典型人物或事件的深度访谈以及族群间的迁徙的历史记忆、口述史文本分析中,依稀可以找寻到不同族群间的族源源流。通过个案的分析,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民族内部的亚群体间的较大的文化差异,完全适用于族群视角的研究,而民族概念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由国家力量的整合、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与民族识别的努力,已经固化为一个政治化的话语。本书的写作正是基于如上的考虑,希望用土族民族识别的口述史视角,对20 世纪50 年代的民族识别的理论与实践重新加以考察,以期反思民族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找出我国民族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解决现实的民族问题的思路,这才是本书研究的缘由和写作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提到苏联专家曾三次参加互助县的民族语言调查。有关苏联专家在什么规模、什么深度上参与甚至指导了20世纪50 年代各地的民族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很有史料价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巩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儿女在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道路上并肩迈进,这也是《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最终的基石所在。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