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飞 来 的 故 事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邢永贵   时间:2015-06-19 16:30   编辑: 禾力   

    这是一个飞来的故事。

 

    2010年10月,我在互助北山景区管委会任规划建设科长。管委会在县城威远镇有办公处,但规划建设科长的工作岗位在重山之外的北山景区,办公地点在北山林场场部,离县城79公里。

 

    场部所在地是加定镇桥头村的一个自然村,叫堪多,藏语意思是河流交汇的地方。交汇的两条河对旅游爱好者来说都比较有名,一条是大通河,从场部西北流向东南。另一条叫浪士当河,紧挨着场部南边流过,汇入大通河,日夜发出很响的水声,有时候半夜醒来,拉开窗帘,看着窗外星辉下的场部和村庄,听着哗哗的水声,对我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享受。堪多的大部分人家就隔浪士当河在场部对面居住。堪多最繁华地段叫堪多口,有三家小饭馆,客人天天爆满,还有五六家小卖部,几处农家旅游宾馆,生意也都不错。电线杆和房屋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广告,最多是出售树苗和种子的广告。由于林场的辐射带动,北山的苗木经济起步早,又赶上那些年苗木经济红火,堪多家家都种苗木,有好多人家靠种苗子已用上了小汽车,年轻小伙子穿得整整齐齐的,开着小汽车在仅有的几条马路上穿梭兜风,是当时的堪多一景。

 

    堪多的人家有汉族、藏族、土族,还有两户回族人家。2011年正月十五过后,一天晚上,同事老秦说要去给他的同学老冶拜个晚年,让我陪他去。老秦是北山的藏族,是管委会副主任。我们从堪多口进去,走了一段水泥硬化路,就到了老冶家。

 

    老冶叫冶生东,是个红脸大汉,是堪多两户回族的其中一户,另一户是他弟弟。老冶身上有着回族的精明,也有着北山农民的豪爽。他老早就在门口等着我们。我们先参观了他家门口的小树林。那里面有他种的一些青海云杉。他说,这些都是钱,院里还有。老冶领着我们看他满院子的苗子,说着各种苗木的品种和可以预见的收入数字。可惜我天生对数字比较迟钝,只记得老冶说到了一个专业名词,让我有些吃惊:“我种这些苗子的土都是腐殖土。”

 

    于是我们就坐在腐殖土近旁的屋子里聊天,喝茶,吃拉面,吃牛肉。忽然老冶神秘地说,我请你们看看我家的一只宝贝。我们跟着老冶走向后院。

 

    一只体形庞大的鸟,蹲踞在老冶家后院的一只铁笼子里面,脚上拴着一条绳子。这鸟硕大的躯体顶着一个小巧的脑袋,脑袋上光秃秃的。它双翼收拢,土褐色的毛羽敛着,弯钩一样的喙透露出森森的寒意。

 

    我和老秦都吓了一跳。而对我们的惊诧,这只大鸟一动不动,只用锐利的眼神睥睨我们,一副王者气度。

 

    这是什么鸟,为何会出现在这里?我心里有一千个疑问,我相信纵使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秦,也有很多疑问。

 

    再次回到房里后,话题就无法绕开这只大鸟了。

 

    这是一只从天上飞来的大鸟。老冶滔滔不绝地述说起他的大鸟。

 

    前三个月,这只大鸟从天上直冲下来,跌落在老冶门前的蓝色彩钢瓦上,发出了一声巨响。老冶和几个在近旁忙活的农民看到了,就跑了过去。稍费周折,他们就捉住了它。这只有成年羊大小的鸟,口里流着血,肩膀处的伤口也流出血来。显然,剧烈的撞击让它受伤了。等最初捉到鸟的兴奋散去后,大家才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这只飞来的鸟。老冶就说:先抱到我家吧。在几个人帮忙下,老冶把那只大鸟抱到了家里。老冶有个宽阔的外院,一条小溪从庄廓旁边流过,喂羊喂鸡都用的是这溪里的水。

 

    家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还是位顿顿要吃羊肉的“客人”,时间一长,老冶就有点吃不消了。他于是用电话向森林派出所的潘所长做了汇报,表示了要把大鸟交给职能部门的意思。潘所长说:“大鸟既然受伤了,你就先养着,我也向森林公安局汇报。等养好了伤再来处理。”末了,潘所长还说要给老冶争取个保护生态方面的个人荣誉。潘所长在北山工作很多年了,和老冶他们很熟,这么一说,老冶倒有些不好意思,就说,那我先养着吧。

 

    冬去春来,这一养就是三个月。好在冬春之际,村子里死的羊羔比较多,老冶就每天在村里的藏族、汉族、土族人家里收集一些死羊羔存贮在小溪边,一日三次用刀切割了喂那只大鸟。有时也去桥头镇开饭馆的弟弟那里,找一些羊下水。有几次实在找不到了,他就掏钱买肉。

 

    这一番话说下来,让我对北山的农民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具有可贵的生态意识,也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同时又不失淳朴和本分。其实老冶的家境在堪多也只能算中等吧,他还有一位身患残疾的18岁的儿子,需要他妻子时时在身边照顾。家里事多人忙,可他心甘情愿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照看一只大鸟,这不能不让我心生敬意。

 

    我出主意:我和省电视台记者联系一下,看他们能不能做个报道,这样把你保护鸟的事迹宣传了,说不定引起社会关注,会给这只鸟找一个合适的“婆家”了。

 

    老冶同意了。

 

    我当即给省电视台的朋友佩夫打通了电话,把事情大概说了一遍。他说,他推荐几个记者从西宁赶到北山来采访,让我保持电话畅通。

 

    第二天,省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百姓一时间”栏目姓王的女编导就联系了我,我们说定了采访的时间。又过了一天,大约下午四点左右,从西宁赶了一百多公里的记者们乘车来到了老冶家大门口。

 

    那天采访很顺利。记者们抓住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是一只什么鸟?为此在采访老冶的同时,又采访了林场的几位林业专家,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是一只秃鹫,而且不是北山地区的。那鸟那天表现也不错,把它从铁笼子里放出来后,居然对着摄像机镜头伸开了双翼,展示了一下身段,让摄影记者连连叫好。

 

    那一期“百姓一时间”栏目以“大山里飞来的神秘大鸟”为题,报道了老冶和他养鸟的故事,末尾向观众们留下一个悬念:那么这只鸟最后的归宿在哪儿呢?此后,记者们先后两次去动物园,三次来老冶家采访,做成了系列报道。每一期的节目都前后照应,又留有悬念,显然费了不少功夫。后面的采访中,县森林公安局和森林派出所的工作人员都参加了。最后一次,他们为那只秃鹫举行了一个放飞仪式,地点就选在老冶家房后的山坡上,那是一面开阔的草坡,遥对着远方的雪山和蓝天。这应该是电视台编导们精心挑选的地点。那天大家都十分兴奋,在忙碌的准备中等待着秃鹫振翅高飞那一刻的到来。神秘大鸟飞上蓝天,回到家园,这不论对老冶,对森林公安,还是对电视节目,都是一个最完美的结局。遗憾的是因为长期被人喂养,那秃鹫已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任凭老冶他们怎么努力,就是飞不起来。最后在记者的帮助下,那秃鹫被送到了省动物园。

 

    对老冶来说,这也算一个不错的结果吧!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