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黄金为屋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刘鹏   时间:2015-08-17 16:23   编辑: 禾力   

    黄金何其珍贵,还要以金为屋,古人想象真是浪漫。之所以能有此类愿景,是因为有书本衬着,拿现在的话说,就是知识改变一切,如此一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就一点也不为过了。

 

    儿时读书大多贪玩,自知书中有宝却嫌读得太少,便想出千般花样万般诱惑,唯愿后来者能够读遍天下奇文,一旦一朝中第也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据说这是宋朝皇帝赵恒的诗句,自此这些似乎触手可及的诱惑就成了千秋万代的学子不惜头悬梁、锥刺骨孜孜以求的功业。而书中确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千钟粟”乎?这可就是个颇费脑筋的问题了。

 

    少时玩劣,虽有家父胡萝卜加马棒严加管束,但稍有疏漏就有可能上房揭瓦、逃学打架,让人哭笑不得。直到有一天老舅来了,听了父亲关于我的玩劣不可教的苦衷,便笑呵呵地许愿,让我在假期到他那儿玩耍几天云云。

 

    老舅是个老知识分子,还在旧军队里当过文官,操练起人来还真比我那动辄大发雷霆的老爹细发多了。他先是给我抱来一大堆娃娃书,《西游记》《水浒传》《渡江侦查记》《地雷战》,好家伙他把我那点小心思拿了个准,一下子就让我乖巧下来,一天到晚抱着这些个小人书再也不撤手了。而他还要使些手段,偶尔从我手中没收一本,问东问西直到让我张口结舌,尔后才笑嘻嘻地一一道破。

 

    老舅是个说书的能手,一本《三国演义》他可倒背如流,每到年节家里客人多了,就有人来请他去说书,他可以连说三天三夜,让你陶醉其间忘了归期。而如今我这个小学生级的毛头小子,落在他手中,哪里还有逃脱的机会。

 

    也真是多亏了这位老舅的及时调教,我才对读书识字产生了兴趣,并一发不可收拾了,到了不惑之年依旧爱书如命,床头常常摆满杂书,每天不读上几页,好像欠了点什么,难以成眠。

 

    当然,读了半辈子闲书,至今也不知所谓远大前程到底是何模样。但若说是命运有所改变,那倒是一点不假。按照常理,一个山沟沟里的庄稼娃,如果不是读书考学,那就肯定没有别的出路跳出山门走进城市,每月还能按时拿到一份工资。至于说“黄金屋”“颜如玉”之类,现在想来也不过是古人们用来鼓励后生们的一些“空头支票”,大可不必说得那么仔细。

 

    事实上,对于一个已把书本当作朋友,与之闲聊交谈的读书人而言,其实到了一定年龄,那些物质的功利意义上的“黄金屋”早已失去了光环,更多时候书成了读书人生命的水分和空气,是一种须臾离开不得的精神支撑。

 

    据说人生会经过三个境界,就是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又回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读书是否也会有类似过程呢?

 

    少小读书会奔着某个目标,读书便是奔前程的代名词。大了一些目标得以实现,而心中还有迷惑,依旧需要从书本中寻求答案。再老一些了读书已成为习惯,就因了终生的诵读,渗入太多过往的世象,倒像是在回味自己的往生轮回,品味着、念叨着自言自语,不亦乐乎。

 

    白驹过隙,如今读书有太多的形式,声光雷电一应俱全。但无论怎样,读书应该是件需要静下心来的事情,心像一只晃荡的瓶子,再好的形式也装不进一滴水去。而要心静,须得先在自己的内心营造一个处所,须得有些山水,有些花草树木。而这处所未必粉饰太多,虽然简陋但却洁静安谧,香烟缥缈,冥想之中犹如黄金打造,纯粹雅致。阳面开窗,一缕斜阳而入,便是一排书格,每每晨起或夕阳落山,坐在桌前任取一册,捧在掌心,书中墨香便会扑面而来,大师们或侃侃而谈,或娓娓道来,如沐春风,何其美妙,幸福也哉!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