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再现历史 还原人物

——读《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胡俊杰   时间:2015-09-18 11:14   编辑: 禾力   

    叶永烈的传记文学创作成就卓著,特点鲜明,可称大手笔。他有气魄,有胆识,敢于写一般作家不敢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他关注热点,追踪热点,运用历史的真实性和写作的文学性相结合的手法,将事件的原状和人物的原貌真实可信地展示出来,采写出一大批表现重大题材和历史风云人物的传记作品,《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

 

    王造时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著名的民主斗士,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驱,是举世闻名的救国会领袖“七君子”之一。建国后,王造时并未像“七君子”沈钧儒、史良等受重用,在反右、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屡遭迫害,后生活窘迫,最终含冤病逝。王造时具有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高尚的人格,他的光辉业绩,应该名留青史,他的爱国民主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发扬。读叶永烈的《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一书,对王造时先生的人格、学养、政见、胆识等有了较为系统的观照,钦佩哀婉之情无以言喻,对先生之命运扼腕长叹,作品催人泪下。而《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之所以在传记作品中独树一帜,在我看来,有这么几点原因:

 

    一是题材的重大与主题的庄重。叶永烈说:“我写传记的主要目的倒不是为某人立传,而是要透过传主的命运折射历史。”(叶永烈:《黑红内幕———叶永烈采访手记》)他坚持为知名度高而透明度低的知识分子立传,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浓缩进人物的生平叙述中,以人带史,还原历史真相。他的选材大都具有大题材、庄重感和第一手的特点。

 

    王造时作为当年的“七君子”之一,在人们的心里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学识超群,坚持真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然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王造时却备受极“左”路线的摧残,反右运动中成为“口诛笔伐”的箭靶,“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迫害,死于“四人帮”制造的冤狱。作者紧扣这一重大题材,写人写事,不屈不挠地追寻历史真相,准确表现特定历史人物的命运悲剧,深刻地挖掘其悲剧的内外因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王造时,写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悲剧的缩影。由此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历史悲歌与知识分子的人格礼赞的交响乐。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叶永烈的传记作品既是历史的,又是文学的,既是记叙事件的,又是写人的。作者致力追寻历史真相的写作态度,展现了深刻的理解力、辨别力和洞察力,体现了传记作品主体的庄重感。虽然这部作品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神经,但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回避,书中收录的王造时先生《怎样打倒贪污?》《对内的平等》等等文章,今日读起来,让人不禁唏嘘,从而让重大题材保持了应有的庄重立场。

 

    二是用细节展现历史、还原人物。叶永烈认为:“写历史的作家是一个捕捉细节的职业,因为你的作品要充满细节,这些细节对历史学家,对中共党史学家来说,也许并不在意,而我恰恰非常在意,这些历史的细节造就了它的不可复制性。”(叶永烈:写作是一辈子的事)叶永烈的传记作品,绝大部分来自他的直接采访,不少是独家采访,那些不为人知的手迹和细节,那些发黄的书信、珍贵的照片,在他的笔下,变得灵动起来,成为历史的见证。

 

    叶永烈的纪实文学作品有着大量的细节,那些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物的立体感,都体现在了细节的描写上。譬如说,在王造时的传记中,作者多次写到周恩来总理对王造时的关爱。从1957年3月19日晚政协会上与王造时的相约,到8天后总理从杭州回京后的促膝长谈;从“右派分子王造时”见诸报端,到王造时向总理写信求援;从狱中的王造时人命危殆,到周总理打来长途电话,要求尽力抢救王造时先生……这些事实的表述,没有一句大话套话,全是用细节说话。请看作者对王造时最后时刻的描述:“王造时此刻已危在旦夕,气息奄奄,戴着手铐躺在病床上。听说周总理打来电话,他胡须邋遢的嘴角漾起笑意。三天后,他便与世长辞,终年68岁。”“戴着手铐”、“胡须邋遢”、“嘴角漾起笑意”等,全是细节,全是动态的。

 

    这些丰富真实的细节,离不开作者艰辛细致的采访,尤其是采访当事人得到的口述历史。通常的史著中没有这样的细节,这是叶永烈的传记与史著的区别。“我的书是有大量当事人的口述,细节真实而丰富。只有大量的细节在作品里面,使得传记作品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叶永烈曾这样解释道。

 

    三是形式的创新与多样化。作者采用灵活的叙事视角塑造典型人物,多镜头的灵活切换,运用场景体验、逻辑推理、细节再现等艺术手法,保持和发展了作者的传记文学特色,创新了文史兼容以史为鉴的文体特色,使其传记在整体上表现出凝重、可信、朴实的风格。更值得一说的是,《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的全书结构,也是别具一格,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说,更多的是让传主王造时在说,让王造时的遗作说话,这样无疑大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可信性和可读性。全书除了作者采写的传记“斯人独憔悴———王造时的悲剧”外,还另外设置了三个章节,第一章,代表著作(王造时言论和文章);第二章,悲剧成因(有关王造时的悲剧资料);第三章,身处逆境时(王造时受害时申辩文稿)。再配上作者的序和后记,形成了多角度、多形式展现王造时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大视野传记。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