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青海高原多元文化新的传唱者

——我看青海的90后诗人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曹谁   时间:2015-09-21 16:27   编辑: 禾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写作,正当大家忧心青海的诗歌写作断档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90后的作品。我虽然一直对诗坛的代季划分感觉不以为然,从80后,他们上溯到70后,至于90后似乎顺理成章,好像一代人都在写同一首诗,这似乎是一种非常懒惰无能的划分,可是现在既然诗坛都这样讲,不妨当成一种约定俗成。

 

    青海的90后诗人,我最为熟悉的是夜桨和一洳,也是最早认识的,碰巧的是他们刚好在今年从大学毕业,我想在文学上也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夜桨的诗已经比较成熟,诗中既有90后的生活感,也有80后的责任感,正如评论家刘晓林所说“他的诗作在涂满了眼泪和叹息的学生习作中,显得卓尔不群,是真正的创作而不是游戏之作或练笔之作”,他的诗在生活的幽微中寻找着真谛。一洳是90后中的一个另类,她在小说和剧本的创作上,似乎比诗歌更加成熟,尤其是在网络小说上,已经有相当的文字量和影响力,不过她的诗歌也有她的风味,她的作品倾向于古风,更多体现古诗词的影响,意象中总是浸透着传统的韵味。

 

    在前不久为《诗江南》校园诗人栏目组稿时,我认识了一批颇具才华的90后诗人,他们是青海师范大学的深雪、牧白、怜夕、马文秀和青海民族大学的贾舸、席杨杨、多杰东主。深雪从阅读大诗主义的作品开始写作,所以诗作深受其影响,她的诗在现实中萃取象征意象,试图以此来演绎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写作的雄心,诗风冷峻犀利,充满孤独忧郁。牧白的诗受昌耀的影响,语言比较成熟干练,深深植根于青海的土壤,有浓郁的地域特征。怜夕的诗在青海的历史和风物中搜寻一种苍凉感,并且蒙上一层女性的敏感。贾舸的诗风决绝冷漠,有一种超越岁月的感伤。席杨杨的诗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独特的诗意,有传统的人文情怀。马文秀是回族诗人,她有一部分诗歌是书写穆斯林的独特生活的,比如《少女的头巾》,不过在她另一部分书写普遍事物的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感觉到回族女性特有的情思。多杰东主的作品有鲜明的藏族文化特征,他所书写的大多是藏族聚居区特有的事物,帐篷、经幡、马头琴、酥油灯等,并且对传统草原文化充满眷恋。陌夜的诗跟深雪一样受大诗主义的影响,在自然中提炼意象,在这些意象中构筑情境,试图囊括人类的所有情感,同时作为撒拉族诗人,又有撒拉族人的独特思维,将哲理和抒情相融合。

 

    青海高原是一片适合歌唱的地方,有前赴后继的人在放声歌唱,这些年轻的90后诗人,虽然作品还比较稚嫩,不过相信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更加优秀的作品问世。他们都来自青海的高校,大多属于青海民大的河湟草文学社和青海师大的天风文学社这两家青海影响最大的校园文学社团,校园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已然形成一种新的传统。我建议他们要跟全国的90后诗人广泛交流,在网络时代这都变得方便许多,事实上他们也在试着拓展,这样才能拓宽视野,将自己融入汉语写作的潮流中。他们的作品,意象都充满浓郁青海风情,风格也多是抒情性的。他们已经呈现出青海诗人多元化的群体特征,他们有本土的,也有客籍的,山西的夜桨,广西的一洳,河北的贾舸,浙江的席杨杨,本土的诗人又由多个民族组成,汉族的牧白、怜夕,回族的深雪、马文秀,藏族的多杰东主,撒拉族的陌夜。这些特征我们同样可以从他们的文本中感受到,他们也定将在青海高原这片独特的土地上成为多元文化新的传唱者。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