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读着,写着,快乐着 ——读《岁月不老》有感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赵元华   时间:2016-01-08 09:39   编辑: 禾力   

    《岁月不老》一书是作家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发行的“玉昆仑文学丛书”第四辑中的一册,作者王贵如。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道:“守住心中的真爱,就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幸福,就拥有了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心若年轻,则岁月不老。”作者所要坚守的真爱,就是读书和写作。对于处在人生成长阶段的年轻人来说,读书当然很重要。但对于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来说,与书为伴,不辍“耕读”,同样也是其乐无穷的。这是作者的体会。

 

    自小在陕西渭北农村读书,再到兰州读大学,尔后分配至青海省柴达木深处的小镇德令哈就业。十分幸运的是,作者供职的单位有个资料室,里面藏有许多市面上看不到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他因此而不时享受到饕餮名著的快乐。作者周围的一群意气相投的朋友,也都以这种分享为乐。这在那文化枯萎、文坛荒芜、图书奇缺的岁月里,应该说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幸运之事。请看作者对读书的概括是多么形象生动:读到“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忍不住泪眼婆娑;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作者不仅读书,而且数十年如一日地读着柴达木,读着青海高原,在青海的绝大部分土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潜心阅读,悉心琢磨。

 

    作者最初的写作,始于一篇新闻稿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学校毕业后的工作分配中,是去大柴旦中学当教员,还是留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革委会政治部宣传组工作,决策者们采用耐人寻味的遴选方式,以借用的名义,让他们下乡采写新闻。一篇消息和一篇通讯在媒体上的相继采用,使作者如愿以偿地留在州上担任通讯干事。虽然是从事新闻写作,但其发展延伸不可限量。新闻采写需要亲临现场,实地调查,与采访对象谈心交心,也需要去伪存真,深思熟虑。这些对人心灵的升华、情操的陶冶、思想的淬炼都极为有益。作者在长期从事宣传(有时还受命撰写总结,讲话等公文)的过程中,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自觉地强化和提升个人的文化和文学修养。同时广交朋友,累积人脉,团结周围的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文学刊物《瀚海潮》的创办。由于身处州委宣传部,便于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因而得以凝聚海西文学创作的更多力量,使不得地利之先的《瀚海潮》一时成为文化人瞩目的刊物,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倾心笔耕的园地。

 

    作者对于写作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从他1991年5月随中国文联代表团出访朝鲜一事即可见一斑。出访结束后,代表团要向中国文联递交一份总结材料。时任代表团团长的徐肖冰与担任副团长的王贵如协商由谁来完成这一任务时,贵如先生以义不容辞的态度,“放弃了一天半的参观,完成了总结的撰写任务。”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从中却完全可以看出,作者在与人共事中顾全大局、乐于吃苦、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的思想品格。

 

    贵如先生的散文随笔,写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读来朴素亲切,无时下一些散文的精巧,却也没有时文的造作和华丽。也正是这种朴素的姿态,这种在一些人看来有些“陈旧”的叙事,却产生了一种感染读者的单纯而又结实的力量。也许是本人已入老境的缘故,我很喜欢这样平实质朴、不事雕琢、娓娓道来的文字。贵如先生长期在柴达木工作,在他许多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柴达木深深的爱恋。无论是从《柴达木不会忘记》《冀有豪情似旧时》《穿越时空的眷恋》,还是从《刻骨铭心的土地》《下乡琐忆》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挚爱和眷恋之情。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作者献给柴达木和柴达木人的一曲曲深情的赞歌,一种发自肺腑的礼赞和讴歌。

 

    在我看来,“心声传递”一辑,是最见作者心性也是很接地气的文字。虽然篇幅都很短小,但却都有感而发,从中表现出作者对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问题的观察、思考和见解,也体现出一个文化人在历史进程中应有的清醒、理智乃至超前的精神维度。《读书忧思录》一文能与当年高考作文题不谋而合,看来不是偶然的。没有内心始终在场的忧患与良知,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怎么会有这不谋而合?《大小之辨》《文化也能唱大戏》《起跑真有那么重要吗》等几篇文章,虽然写于十年之前,但至今读来,仍然觉得它们切中时弊,发人深思。感悟与思考并重,是这一辑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能在思考的宽阔与广泛上进一步加强,那就更好了。

 

    “文苑漫步”一辑是对我省一些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推介与评论。态度之诚恳,评价之中肯,分析之辩证,都显示了作者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其中不少篇章如《一个不应被文坛淡忘的作家》《气韵含藏有真味》《我读“青海新文学史论”》,写得尤其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文章,同时也体现了贵如先生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的老同志,对我省文学艺术创作乃至文化发展一以贯之的关注和瞩望。

 

    书中的绝大部分篇章,都是作者年过花甲之后的作品。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不到他是一位垂垂老者。年轻的心态,激扬的文字,赋予作品以勃勃生气,也留给人们深长的思考。

 

    班果、梅卓以“新丝绸之路上的歌咏”为题为丛书作序。《乡村掇拾》《澎湃的激情》《新疆素描》《访俄笔记》等篇目的入编,使《岁月不老》一书与总序的题旨更为吻合,也使书的内容显得更为丰满,更为厚实。

 

    我觉得,《走近左良》是全书中最为动人的一篇作品。如果将它收进第四辑“文苑漫步”,加入青海文坛交响协奏曲的和鸣,让人尽情地领略青海作家、诗人、画家、电视工作者的风采和作为,也许更有意思。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