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阿米嘉顶之韵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时间:2016-01-29 10:07   编辑: 张宏   

    虽是三九寒天,记者怀揣着一份热情,慕名前往湟中县共和镇新庄村———当地人习惯的叫法是却西德哇,去感受入选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却西德哇古老游戏”。

 

    却西德哇地处阿米嘉顶雪山脚下,村民以藏族为主,世居汉、回等民族同胞。其传统民俗具有农牧兼容的特色,是青藏高原传统体育游戏和歌舞的主要流传地区之一。村民们认为,是阿米嘉顶山的雪水和土地养育了他们,所以将村运会命名为“阿米嘉顶之韵———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

 

    一进村口,前行的人群络绎不绝,记者跟村民们一道抵达运动会会场。就近十个村的村民早已围拢在那里。环顾会场内外,无论是参与表演的运动员还是观看的村民,老老少少,大多穿着传统的服饰和节日盛装。冬寒里的红脸蛋们,仿佛个个给掸上了粉红的胭脂,为运动会增添了几许喜气。

 

    古老游戏的复活再现

 

    随着两个海螺号手悠长的吹奏, 随着这种独在藏庄袅娜的声韵,正式的古老游戏拉开了序幕。

 

    古老的藏舞在声声脚铃的伴奏下,婉转起伏,踢踏有致。

 

    “叮当、叮当、叮叮当当……”厚实的舞步和清脆悦耳的铃铛声由远而近,由缓而快。穿着传统藏服的舞蹈队依次夺目登场。古老的藏舞,让记者恍然寻到了熟悉的场景:为购置年货结伴出行以物易物的马队夜幕归来,静夜悄悄而銮铃声声,马蹄声和系在马儿颈项的铃铛声,告知等候着亲人归来的家人们点燃篝火。一时间整个村庄欢腾起来,大家一同载歌载舞,祝福美好的生活……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古老的游戏竟相复活在乡村的场院上,复活在却西德哇村民灵活、壮实的腰身,复活在他们温暖的记忆里。

 

    乌多:穿着艳丽藏族服装的女选手,身姿矫健,她玩的绝活便是手中的乌多(抛尔石)。它是用羊毛或牛毛编织而成的长绳,长绳中间编成袋状,袋中可装小石块,使用时用劲甩动,然后松开一头的绳子,袋中的石头或土块便能扔出数十米远,准确地打到目标上。一个女子如此玩法,一招一式飒爽极了。这让记者一下子联想到了近日热火播放的电视剧《芈月传》,剧中芈月孩提时玩的神器便是这种即可用于放牧时驱赶牛羊,也可御敌,还可打摘果实的乌多。这位女选手说,从小耳濡目染从父辈身上学会了使用抛尔石技巧,如今,自己虽然再也不用赶着牛羊放牧,却依旧喜欢这项极富草原游牧情调和民族特色的项目,自从这个项目被挖掘、“复活”,作为爱好和特长,自己已参加过两次却西德哇村运会,并取得好成绩。

 

    阿米惹阿:一群妇女紧紧围拢成圈,保护着小孩不让敌方的人闯入而抢走。一场护犊般的游戏热烈、紧张地进行着,似乎将记者一下子带到童年“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那样久远的记忆,现在又重现在眼前,仿佛在上演着一出文化的穿越剧。

 

    “井井康”:这个游戏是模拟草原上两个不期而遇的牧羊人,为寻乐趣,增强友谊,便用自己的牧羊棍有节奏地互相敲打,击打的节奏或急或缓、或长或短。这项游戏可以训练人的协调性和机敏的反应力,游戏者口中还要唱着曲调,仿佛还原着藏民族游牧生活某些趣味。

 

    “冈朵”:这是一项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选择大小适中的扁形石头数块,再选一块能够立起来的大一些的石板,然后圈定游戏区域就可以玩了。游戏可以2人至10多人同时进行,大石块是被击打的目标,此游戏共有10个步骤,目的是要击中目标,使石块击中石块时发出响声,击中者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步骤,最终取得胜利。

 

    江塔(高杆秋千):妇女们穿着漂亮的藏族服饰荡起高杆秋千,长长的袍子和发饰飘来飘去,朗朗的笑声格外地感染着观看的人。《宋史》卷492《外国传》载唃厮啰人“居板屋,富姓以毡为幕,多并木为秋千戏。”却西德哇时处唃厮啰吐蕃政治与文化中心地带。

 

    “丢尕儿”:则更为有趣。一个人爬到泉边将磨好的青稞炒面捏成比乒乓球稍小点的疙瘩往水里丢,一个人爬在下边,用嘴从水中捞取流下来的炒面疙瘩,以捞不上者为输。

 

    球类项目的“冈里”,俗称“打毛蛋”,是近现代橡胶球出现之前的一项主要球类运动。“冈里”是用羊毛缠绕的拳头大小的小球,球心可以加鸡毛,以增加弹性。两人以上进行比赛,动作从简到难,用过腿、360度转身等方法拍打冈里,完成规定动作者为胜。……

 

    这些游戏大部分也都是从藏族传统的马背、游牧生活中演化而来的。石头、木棍、牛羊毛绳,甚至羊粪蛋,都是游戏的道具,游戏过程也令人联想起藏族久远的生活岁月。这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项目,有些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晚的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可以说, 却西德哇传统体育游戏是青藏高原体育游戏文化的一个缩影。

 

    拯救“古老游戏”的领头雁———宗喀·漾正冈布

 

    记者和越来越多的人有幸目睹的这些复活的游戏,当要提到一个为这些“古老游戏”努力了十多年的人———宗喀·漾正冈布。

 

    宗喀·漾正冈布是一名留美博士后,他是美国印弟安那大学客座教授,也是兰州大学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2004年春节,宗喀回乡探亲时看到村里的文化娱乐生活十分贫乏,又听老人们提起过去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游戏,现在已经没人再玩,快要失传了。作为一位学者,他觉得那些以前经常玩、现在快要被人遗忘的藏族传统游戏,已不仅仅是休闲消遣的玩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说他要挽救并复活那些记忆,由此,他开始在他的家乡和许多藏区为抢救“游戏”奔走。

 

    在搜集到一些游戏项目之后,为了将这些传统游戏教给更多人,以此改变村里文化娱乐贫乏的状况,也为了使这些民族传统游戏得到传承,宗喀于2004年起自筹资金在家乡举办了以“传统、环保、自豪、友爱”为主题的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连续三届运动会风生水起,前来参加和观看的村民多达6万人。

 

    2006年12月,由宗喀·漾正冈布教授主持运作和搜救的“却西德哇古老游戏”正式被青海省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这项“复活的记忆”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关注。

 

    古老游戏传承的希望和困惑

 

    自2006年第三届“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举行,到今年举行的第四届,其间相隔十年的时间。十年时间,这些古老游戏的发展、传承状况如何呢?首先记者从兰州电视台《观点》栏目的新闻报道中得知,土生土长的藏族传统游戏“冈朵”引入了兰州大学生的体育课堂。“冈朵”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同时又包括跑、跳、掷、踢和呐喊等多种动作,锻炼运动效果颇佳。它还深具娱乐性、趣味性,深受当代大学生们的喜欢。同时引入的还有传统的藏族锅庄舞。其次,记者得知第四届村运会由共和镇镇政府协助主办,活动经费得到国家相关非遗经费的支持。第三,记者在采访却西德哇古老游戏的首席传承人多杰扎西(郭祖成)时,他很高兴地说,自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却西德哇古老游戏”在当地重新得到群众的重视和支持。目前,他带领着20多名徒弟练习却西德哇古老游戏,有时会在简陋的广场、农田中搞活动,通过却西德哇古老的游戏,村民们不仅能团结友爱聚在一起,还可以通过游戏锻炼身体,传承古老文化。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将这些古老游戏引进本地的学校课堂,让它在孩子们学习生活中得以传扬。多杰扎西也谈及他的忧虑:由于活动资金匮乏,活动机会少,场地有限,更多的村民为生计奔波,外出打工,古老游戏的继承人队伍不稳定,多种因素致使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依然困难。

 

    看来,要把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搞下去,搞好,古老游戏项目得以传承还需要相关部门和政府机构、社会各界人士的鼎立支持和帮助。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