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论坛

以廉为宝 可正其身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彩芸   时间:2014-04-01 08:43   编辑: 闻皓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后人周昙在《咏史诗》中对子罕称赞道:“子怜湿润欲归仁,吾贵坚廉是宝身。自有不贪身内宝,玉人徒献外来珍。”

 

    对子罕而言,“廉”虽无形,看不见也摸不着,却比任何有形的宝物都要珍贵。但是,并非所有为官者都如子罕一般,比如,被视为巨贪的和珅,聚敛钱财,专擅弄权,结党营私,终被嘉庆帝以一条白绫赐死;严嵩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后被弹劾罢官。他们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最终不是被抄家去职就是葬送了性命,令人唏嘘。而在现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私欲随之逐渐扩张,贪欲也逐渐膨胀,总有些人掩耳盗铃,铤而走险,置法律尊严于不顾,置群众利益于一旁,被无休止的“欲望”蒙蔽了双眼,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最终只得自食苦果。

 

    “不受曰廉”,“受”即为贪。为什么有些人只要“受”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接踵而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论是单纯地想尝尝刺激,还是眼红旁人、生怕吃亏,一旦思想上的弦松了,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实中,正是因为有些贪官松了思想上的弦,对“小”、“少”等字眼不以为然,对“第一次”缺乏警惕,认为“这点儿小钱,就算查出来,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就这一次,不会有第二次”“不拿白不拿,别人都拿,多我一个也不算多”……殊不知正是这点儿小钱,这个“惟一”一次,这种“怕吃亏”的心态,打开了贪欲的“闸门”,很快地让第一次变成了第二次,一点儿钱变成了很多钱,“不拿白不拿”变成了“委婉伸手要”,使自己沉醉在物质的金碧辉煌中,迷失在欲望的惊涛骇浪里,直到东窗事发,再也无法回头。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为官者要时刻保持警惕,绷紧思想上的“廉洁弦”,物品不论贵重,钱财不论多少,方式不论明暗,都要果断地说“不”,将它们拒之门外,不为自己找借口,不给自己找台阶下,不给“贪欲”任何可乘之机。不贪不占,两袖清风,洁身自好,不受任何利益的驱使,不受任何杂念的摆布,挺直自己的腰板,真正做到问心无愧。

 

    横平竖直的“廉”,应是为官者的一种态度,一番追求,是日日的自律,时时的自省,刻刻的自警。以廉为宝,可正其身,让廉成为为官者永不过时的“身份标记”。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