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论坛

织好舌尖上的“安全网”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彩芸   时间:2014-04-08 08:32   编辑: 刘海钧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朱张金带来了注水大米,他说:“注的水,往往是河水”,又一次让人们长了“见识”。去年,他将自己搜集多年的300多种黑心食品中的几十种背进了会场,让人记忆犹新。

 

    我们究竟还能吃些什么?从三聚氰胺奶粉到福尔马林荔枝,从皮鞋胶囊到甲醛白菜,从苏丹红鸭蛋到染色馒头……“舌尖上的中国”俨然成了“化学上的中国”,刺痛着人们的神经,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人就曾调侃说,每个中国人拍在地上就是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一盏又一盏有毒食品亮起的“红灯”,一轮又一轮有毒食品进行的“轰炸”,让我们认识了不少化学名词、术语,也让我们被动地成为了餐桌旁的“小白鼠”,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自不必说,食品安全事件也在人们的心里留下阴影,让人挥之不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代表的是一份安全、一份安心、一份安定,不论蔬菜、水果、肉禽、鱼虾,都应原原本本,散发出“本真”的香气,那是阳光、雨露的味道,是泥土、溪流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给人满满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而不是让瘦肉精、苏丹红等添加剂的“味道”取而代之。要想食物散发出真实的味道,舌尖上的“安全网”必须织密织紧织牢。就要像《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治理餐桌上的污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织好源头这张网是重中之重。源头是“第一车间”,土地要干净,水流要洁净,生产食品的环境要达标,还要严格控肥、控药,避免乱用、滥用,切断污染物流入“第一车间”的链条,把好生产安全关,拉好安全防线。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舌尖上的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非常多,“九龙治水”使得责任不清、职能交叉,让监管的效力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织好覆盖田间到餐桌的大网,更严厉地打击食品犯罪,不放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断检视监管漏洞和薄弱环节,出重拳,下猛药,让利欲熏心者得不偿失,让诚信守法者受惠获益。

 

    全国政协委员鲍义志在提案中呼吁:“加快食品安全信息查询公共平台建设,将政府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与手机‘扫一扫’无缝对接。”这也不失为编织舌尖上“安全网”的一种有效方式,让每一种食品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全程可追溯,会让人们放心更安心。

 

    让我们借着全国“两会”的东风,为青海各族人民编织出一张食品安全的天罗地网。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