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论坛

坚持群众路线 强化理论武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时间:2014-05-09 09:08   编辑: 闻皓   

    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如何做好新媒体视野下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以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机遇为群众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渠道。第一,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为公众参与政治提供了信息平台,在方便公众倾吐心声、满足其利益诉求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参与度。第二,网络的广容性、超强时效性和全球性等特征,为群众了解政治信息提供了新的桥梁。

 

    为群众表达意见、进行监督提供了新的通道。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在表达民意、进行监督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以网络为平台,实施党务、政务公开化,同群众进行对话交流,自觉接受监督,有利于各类矛盾的化解。如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以其无可争议的成效,充分彰显了领导与网民良性互动的正面效果,也为通过互联网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为党和政府网络问政提供了新的窗口。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政府通过网络问计或问政于民,就能高效地获得第一手、真实的社情民意。党和政府通过上网收集信息,及时了解群众反映;通过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关注基层群众的心声,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二、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模式造成传统意识形态权威消解。传统社会中,官员在与群众的沟通中占主导地位,群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表达诉求的途径比较少。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沟通方式,打破了官员与群众沟通不对等的这种格局。

 

    公信力下降使舆论引导变得异常困难。这些年来,很多问题和因素使得我们的社会公信力特别是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冲击。社会公信力尤其是政府公信力的受损,导致很多时候,政府说话,民众不信;政府有关部门在网上辟谣,民众不以为然。当出现网络突发性事件时,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极力掩盖事实真相,极端轻视公众的判断力,而不及时主动发布准确权威信息,引导舆论,政府部门公信力遭遇危机。

 

    传播技术革新使舆论制造和组织功能空前增强。社会转型期群众现实的利益冲突、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以及社情民意都更为集中地在网上反映出来。在处理群众的一些敏感问题上,由于应对上的不及时或不妥当,往往陷于被动,导致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如郭美美事件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事件。这些事件通常在真相大白之前,已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都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究竟应该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究竟应该如何为官、如何从政、如何为民?三、新媒体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路径探析

 

    提升网络素养是新形势下党政干部形象塑造的必修课。从政府层面来说,要把网络素养提升到执政能力的高度,通过建立制度、加强培训等手段为党政干部提升网络素养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从个人层面来说,各级党政官员要把网络素养提升到个人施政能力的高度,切实改变传统的行政思维方法。首先,以开放、平等的态度与群众进行真诚的交流。其次,在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时,要真诚相待,说实在话、心里话,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再次,在回应群众的质疑尤其是过激言论时,要有直面的勇气,包容的胸怀。最后,官员既要主动运用微博等社交类工具,更要利用这些工具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对群众的提问应尽可能给予答复。

 

    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保证信息公开透明。信息化时代,速度就是新闻,速度就是影响力,速度就是舆论引导能力。面对网络谣言,更是需要即时发声,组建网评员队伍,力争在“钻石1小时”第一时间发声。即在事发后1小时内利用微博、QQ群、BBS论坛等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发布权威消息以主导舆论,还原事实真相。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研究网上热点形成的规律,熟悉网络舆论生命周期,做好重要舆情信息的监测、预警工作。分析舆论热点在酝酿、形成、发展、高潮、消退等不同阶段的特点,找好舆论引导的切入点,寻求到舆论引导的抓手。通过技术投入、机制建设等措施,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建立排查机制,不断跟踪即时信息,鉴别信息真伪,把握趋势和苗头,在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对策,为领导和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此外,充分利用网民的力量收集舆情。(西宁市委党校韩丽)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