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论坛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资源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朱宏才   时间:2014-08-04 08:51   编辑: 张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突显其有利于时代的精神价值。因此,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资源,可以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厚实的历史借鉴。

 

    何谓友善?我们肤浅理解,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诚实无欺、待人接物友好而善良。这是对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要求。传统文化中,友善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以启蒙教育和经典教育两个角度分述如后。

 

    翻开传统文化中启蒙教育的有关典籍,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表述。首先,要明善理。《弟子规》有言,“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目的就是每个人都要明白行善的道理,大家一起努力,共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声律启蒙》中说,“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说的是孔子和阮裕如何通过自己践行与人为善,教育我们要明白与人为善的道理,搞清楚为什么要与人为善,并通过这些道理教化天下。而且,与人为善不是作秀,而是要发自内心,以仁为基,坦坦荡荡,实实在在。从反面来说,《朱子家训》说得更为通俗易懂,“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怨人知,便是大恶”;《增广贤文》中也有更为精辟的表述,即“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念;为恶恐人知,恶处亦有善根”。

 

    其次,要行善事。明善理之后,就要做善事了。兹举一例。明代杨翥卖驴的典故,有一定的代表性。故事的主角是礼部尚书杨翥。杨大人有一嗜好,很喜欢驴,而且还喜欢听驴子的叫声并以此为乐。他平日上朝或外出,均以驴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回家后,他总是亲自喂驴,再听听驴子的叫声。这可苦了隔壁人家。邻居是一对老夫妻,快六十岁的时候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夫妻自然非常高兴。但这个孩子一听到驴的叫声就哭,而且哭个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十分心烦。可杨翥是朝廷大吏,惹不起。这家人就一直忍着,不敢声张,害怕得罪这位高官。一天一天过去,眼看那孩子受驴的叫声折磨,饮食明显减少,精神也有恍惚之象,老夫妻俩实在没招了,咬咬牙,豁出来,上门去。没想到的是,杨大人知道此事,二话没说,再三表示对不起,并立即卖了驴,还邻里孩子一个安静生长的环境。这种与人为善的举动为他赢得了交口称赞。杨翥行善事代表了传统社会的正能量,为今天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

 

    再次,要做善人。明善理,行善事,其最终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做善人,提升自我修养的境界。何为善人?古语云:“里仁为美”、“睦乃四邻”、“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这是说做善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做到一举一动有益于人。这个根本要求,往小里说是要有仁爱之心,尽可能地同情、关爱和帮助他人,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往大里说就是要努力守道义,守定则,利社会,利天下。做善人是人性德行修养的体现,也是自我教化、善化他人、播种善因、让社会充满爱、拥有和睦温暖的人伦关系的真实修为。从行动上讲,做善人就是要从我做起,从孝敬父母做起,从小做起和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就是这个理儿,行的就是这个事儿,做的就是这样的人儿。

 

    传统文化经典中关于友善的论述,就我们目力所及,以《道德经》为突出。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个“道”,就是友善之道,就是谦恭处下,就是利益他人,自己不争利,不争功,不争名,不争位。为此,老子又具体告诉我们,做善人就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举一动,心中有善,善人即是善己,就可以有效消解和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同时,还可以让人看到爱育黎首、臣服戎羌、泽被后世的家国情怀;看到纯净世风、化育众生、追求道德境界的人文关怀;看到仁爱天下,胸透乾坤,充满深邃奥古的哲学意蕴。另外,《论语》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孟子》有“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有“其为人也好善”;《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与人为善”、“上善若水”、 “仁者爱人”,友善在中国传统伦理准则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影响。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提倡友善,这些影响对个人、对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友善既是个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一个人是否做到友善,关系到社会成员之间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和谐,关系到做人底线。倡导友善,就是认识自己、珍爱自己;倡导友善,就是鼓励人们更多地理解别人、包容别人;倡导友善,就是化解社会心理失衡,增强社会凝聚力;倡导友善,就是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对于今天而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原点意义,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是统领,富强在高层,富强关系到整个社会;而友善是基础,友善在原点,友善关系到每个个体。实际上,这就是《论语》中孔老夫子一直在教化我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和“己所达,达于人”的推己及人、及社会乃至民族和国家。

 

    综上,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资源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弘扬,提供丰富的历史滋养。也正因如此,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者为省委党校报刊编辑部主任、教授朱宏才)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