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论坛

架起干群连心桥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熊国学   时间:2015-08-11 10:01   编辑: 张宏   

    据《青海日报》报道,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努乡有一支由民政、司法、残联、新农合等工作人员组成的便民服务队,服务队由一名乡领导带队,深入全乡各村宣传政策、办理手续、兑现补助资金。自2012年6月份成立以来,服务队奔波于大山深处,现场办公、全程代理,把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里,已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1200余件,村民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挎包服务队”。笔者以为,“挎包服务队”搭建了一个便民新平台,架起了一座干群连心桥。

 

    党群、干群关系是我们执政党的基础。党群干群关系处理好了,执政党的基础更加稳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经济发展就有了前提和保障。近年来,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风和社会风气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深厚,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大大增强,浮在面上的少了,深入基层的多了,群众从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干部赢得了群众的称赞和拥护。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一大法宝。党风、政风直接影响社风、民风,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领导干部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作风方法上。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有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一颗心融入到群众生产生活中去,为群众谋利益,那么就会得到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化隆阿什努乡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的做法不但为乡村所适用,对不同行业、不同的部门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要架起干群连心桥,首要的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居高临下地“关照”,还是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原是很考验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等人上门的现状,用服务水平体现行政能力的高下;其次,干部思想上要确立“干部即服务”的理念,不要端个官架子,无端怠慢群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群众对一些干部缺乏服务意识的形象描绘,谁愿意搭理这种只把“为民服务章程”贴在墙上的干部呢?其三,领导的心里要有群众。干部和群众应该相互依存,亲如鱼水。因为干部和群众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干部领导的群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群众拥护的干部也是尴尬难受的。

 

    干部心里有群众,就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同群众打成一片,敞开心扉,亮开心底,解除群众心里的顾虑,吃一顿家常饭,坐一坐农民的热炕头,挤一回公交车,看一看车间的生产线,转一转农贸市场,进一进社区,在感同身受的调研中,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遇事不绕弯子,说话不含糊其辞,不做甩手掌柜,而是直面问题,能办的马上就办,一时办不了的,给出明确答复和解释,不能一拖再拖,不了了之;干部心里有群众,就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不仅把自己的服务体现在解决表面问题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更要善于多动脑筋,从长远为群众出谋划策,寻求最佳或根本解决途径。管农业的、给农民的脱贫致富出主意、想办法,管企业的、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寻求途径,管教育的、为教育的发展谋划蓝图……这才是一名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具体体现;干部心里有群众,就要有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气魄,涤荡内心深处的陈腐思想,找到与时代合拍的方法、思路。迈开步子,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敢作敢为,趟出一条符合本单位实际和群众利益诉求的新路子,让发展更有后劲,让群众更有盼头;干部心里有群众,就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前面,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后面。一个时时处处为个人利益着想的干部,没有时间和精力为群众谋利益。他们的内心被私欲强占,丧失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的原则和立场,是和党性要求格格不入的,最终会走向群众的对立面,被群众嗤之以鼻。一个脱离了群众的干部,一个背离了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干部,是最大的失败者。

 

    目前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给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打上了一剂强心针。相信,只要干部受教育、见行动,我们的党群、干群连心桥,基础会更扎实,桥梁会更挺拔,桥面会更宽阔。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