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连线北京】数字赋能,让群众畅享指尖上的智“惠”

当电子支付、人脸识别、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服务日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2023年,生成式AI的出现,让想象的未来距离现实更近了一步,“数智”生活得以更加丰富。

而在当下,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浪潮,青海迎风扬帆、逐浪而行,取己之所长谋发展之机,以数字赋能经济,以智“惠”百姓生活。今天的青海,百姓日常生活中万物互联的场景随处可见,指尖上的服务一触即得,“数智”生活正在成为青海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数字技术让市民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务。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数字+服务 让生活方式更便捷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数字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让“指尖上的生活”不仅成为了一种常态,更逐渐变成了人民群众对“智慧生活”的需求。

走在西宁市的各条街道、各个小区,你会看到数字赋能的“智慧生活”正在悄然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

智能让群众联网办事“多门”变“一门”。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说起近几年社区服务的变化,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兴胜巷社区75岁居民高秀兰感慨:“现在社区的服务不仅贴心,而且十分便捷,很多事情只要用手机点一点就能办理,跑去社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服务下沉,让数据“跑腿”,是近些年“数字”赋能下社区管理的趋势,也是更好服务辖区居民的有效手段。

高秀兰的感触,全国人大代表、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小蓉感同身受。“如同高阿姨所说,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努力做到让数据多流动、百姓少跑腿,让居民足不出户感受到社区的关怀。”

机器人正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费升级新模式。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之一。在全国人大代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国栋看来,以“数智”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同样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互助县围绕网上跨省通办、一网通办等方面精准发力,9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97%,市场主体设立登记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在1个工作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新常态。”

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王国栋所说,也的确在马福海的经历里得到了印证。“前段时间我去办营业执照,在服务大厅里只跑了一个窗口就办完了。”

眼下,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让百姓今后的“数智”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我们要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打破信息壁垒,完善政务服务事项通道……”“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居民诉求‘网上办,网格办,社区办’进一步提高解决民生急难愁盼的时效与质量……”如何利用数字手段更好服务群众?交流中,王国栋与刘小蓉已经有了初步的见解。

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守护万家灯火。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数字+乡村 让田园生活更有“智”

“数智”生活不是城市的专利,也可以让乡村生活变得更有质感。

只要在手机的淘宝App上输入手机号码后四位,快递包裹上频繁闪烁的灯条就能让你轻松找到自己的快递。这样的取件过程,如今已经成为生活在西宁市湟源县的各族群众习以为常的场景。

这是湟源县快递“统仓共配”模式所带来的“数智化”的便民模式,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打造现代智能物流装备产业。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有关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容,让王国栋备受振奋和鼓舞。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今日的乡村早已摆脱过去闭塞的藩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的乡村生活。

如何直观的展示美丽乡村“土味”,传播真实乡村生活?网络直播无疑是眼下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以前总发愁土特产如何走出大山。现在通过网络直播,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直观地看到我们的产品,家乡的农特产品带着土乡特有的鲜味走进了全国各省市。”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新村电商服务点负责人吕桑吉四郎如今对直播带货已经驾轻就熟,村民制作的盘绣、酿造的青稞酩馏酒、种植的土豆,各种农副产品通过他卖到了五湖四海,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几年,县里不少土特产借着网络直播的热潮得以走向全国,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子的知名度高了,大家投身乡村振兴的干劲儿也更足了。”王国栋高兴地说。

“数智”手段运用在“三农”领域前景广阔。“我们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方式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帮助农民直接对接市场,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探索建立城乡网络共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公共服务的需求。而通过‘数智’赋能,可以整合农村政务服务、就业、村民信息等数据,建立信息化平台,让农民也可以畅享‘数智’生活带来的便利。”王国栋说。

教育变革,通过云端算力、数字化内容的智能新教学。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数字+文化 让精神生活更多彩

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引人关注的内容,同样也是我省参会代表委员的关注焦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对于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历史文化有了全新的展现方式,也让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有了更好的路径。

走进省博物馆的展厅,你可以沿着“历史传送门”五折屏体验区平面地图上延伸的古道路线,置身于过往历史的遗迹与遗址,在这条串联了青海历史记忆的道路上感受青海文化的厚重。在5G数字体验区,你可以通过动画复原的青海先民在河湟地区生活的场景,更加直观的感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原本的用途与面貌。

这个新春,张文华带着孩子走进省博物馆,让孩子透过博物馆里的数字科技,更加直观且有趣地了解青海的历史文化。“我觉得数字技术不仅能提升对于文物的认知,也能够更加直观地遍览文物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张文华说。

全国政协委员鄂崇荣对于张文华的观点表示赞同,特别对于珍贵的历史文献,数字化不仅能加强保护,更能起到传播的作用。鄂崇荣表示,古籍数字化作为一种传承利用古籍文献的重要手段,可有效防止对古籍的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是解决古籍文献的“藏与用”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借助现代数字技术,让厚重典籍成为浓缩于方寸之间、人们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我们利用数字技术,让古籍走向‘云端’,不仅能实现诸如全文检索、文本比对等功能,还有可能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古籍数字化可使中华古籍进一步走近民众生活,为群众多视角、立体性理解和体悟古籍中蕴含的文化魅力、价值理念提供便利,丰富精神文化世界,这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鄂崇荣说。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让人民群众得以畅享智“惠”生活的便捷,更让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