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世界凉爽城市”

来源:青海羚网   作者:   时间:2015-06-15 17:42   编辑: 闻皓   

    世界凉爽城市的含义:

 

    世界凉爽城市是指在世界五大洲区域范围内,城市夏季气温与人体对温度的感知舒适度相匹配,并具有便利的交通、通讯和生活设施,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安全环境条件和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可称为世界凉爽城市。

 

    荣誉称号:

 

    (1)2013年,凉爽宜人的西宁市以七八月平均气温16.9℃,登上了“全球百佳避暑名城”榜。

 

    (2)西宁入选“2013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西宁形象锦言:昆仑夏都近年来,西宁旅游紧紧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省和建成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目标,努力在城市品牌中突出清凉、清净、清心之意蕴,合理划分全市避暑旅游文化功能布局,打造避暑文化旅游品牌,举办以夏都旅游嘉年华、避暑旅游主题对话等活动为主的夏都西宁避暑旅游节,以“品牌+活动”的模式,推出避暑森林生态游、避暑登山探险游、避暑民俗节庆游、避暑清凉狂欢节等系列避暑休闲节事活动。)

 

    (3)进入2014年,夏都西宁对外的统一翻译由Summer resort全部规范为简洁、容易上口的cool city,化身为响当当的“世界凉爽城市”。

 

    (4)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城市避暑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全国避暑旅游市场已初步形成,避暑经济效益显现,在全国排名靠前的15个避暑胜地中,西宁排在第14位。

 

    “Cool city”的由来:

 

    作为2014“青洽会———夏都国际论坛暨凉爽城市国际论坛”的特邀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用 “Cool”的三个含义解释了西宁这个凉爽城市的含义,“凉爽的”、“冷静的”、 “出色的”,他用“酷”这个英文“cool”的发音形容“夏都”是“酷”西宁。

 

    (1)西宁地理条件: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地处在湟水及三条支流的交汇处。呈东西向条带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怀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2012年底西宁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是15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

 

    (2)西宁气候条件: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西宁虽然地处大西北,气候却相对比较平稳,尤其盛夏气候凉爽,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每年5月至9月,是西宁最佳旅游季节。

 

    西宁市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75米。那里气压较低,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游客要注意防晒,而且日夜温差大,晚上要注意保暖。年平均气温3.2℃,一月份平均气温-8.9℃,7月份平均气温17.2℃

 

    凉爽气候评价:

 

    (1)曾有专家幽默地形容西宁的气候,说“西宁一年其实只有两季,一季是冬季,一季是大约在冬季。”这个说法引来了很多人不约而同的笑声,这笑声其实也是对西宁这座城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准确定义的肯定。

 

    (2)西宁市市长王予波在2014“青洽会———世界凉爽城市专家研讨会”上,自豪地向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介绍,清凉是西宁独具魅力的生态资源、宝贵财富,是独一无二、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就凭借这样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特点,西宁当之无愧成为“清凉之都”、“凉爽之城”。近年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世界旅游名城,2011、2012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全球避暑名城榜、中国休闲城市等桂冠也花落西宁。

 

    (3)官方的推介自不必说,自有享受过西宁清凉舒适天气这种“奢侈品”的南方城市游客这样形容青海的清凉:“青海的夏天,平均气温只有十七八摄氏度,最高也不过二十来摄氏度。烈日当空,凉风习习,即便你在路上走得满头大汗,只要在背阴处一站,用不了一刻钟,就会燥意全消,周身舒畅,爽!这么凉快的夏天,哪儿找去……”

 

    旅游发展“硕果累累”:

 

    早在2008年2月,西宁市就目标明确地召开了“旅游发展大会”,按照“要在建设高原旅游名省中发挥排头兵作用,把西宁建设成享誉海内外的高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目标,明确了2008年至2015年的西宁旅游发展量化指标,并提出要全力打造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大力发展会议经济,把西宁培育成全国夏季会议中心。

 

    围绕这个主调,近年来,结合西宁旅游发展需要,市政府成立了西宁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了旅游发展基金,从2011年开始增加到2000万元;编制了《西宁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为建立和完善旅游业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 旅游市场推介则主打以清凉、生态和文化为主题的避暑、度假和休闲旅游产品。

 

    此后,2012年4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更进一步提出, “十二五”期间,实现西宁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旅游业由人数增长型向消费增长型转变,旅游产品由传统观光型向现代多样型转变,旅游经济总量实现快速增长,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力争到2015年末,旅游人数达到1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0亿元。

 

    打造“世界凉爽城市”的需面临的主要课题:

 

    课题一:打造国际品牌

 

    打造世界凉爽城市,对于西宁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推进地方公共外交和国际民间友好交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王予波表示,缺乏国际城市品牌和国际交流机制等因素,制约着“世界凉爽城市——西宁”品牌的打造。

 

    “西宁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气候资源大有文章可做。”王予波幽默地说。他向嘉宾们介绍,西宁夏季平均温度为18.3℃,气候凉爽,在打造“世界凉爽城市”品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2001年起,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品牌让“凉爽西宁”在国内外游客中负有盛名;2013年,西宁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球避暑名城”,“凉爽”的概念已经深深印在了西宁的名片上。而如何将概念变成国际品牌,形成世界影响力,还需我们共同努力。

 

    夏都,cool city。“cool有三个含义,一是凉爽的,二是冷静的,三是出色的,西宁就是一座cool城市。”赵启正说,他一下飞机就被西宁的夜景吸引,他形容这是一座镶嵌在水晶中的城市,符合cool的所有含义,西宁要打造好这个珍贵的品牌,将其变成一顶王冠。

 

    课题二:融入国家战略

 

    “西宁要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关键在于制度设计。”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赵可金认为,城市的生命力取决于安全、繁荣和神圣三个要素,西宁都已具备,而如何将丰富的资源统筹起来,取决于制度设计。他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必须要融入国家战略,任何城市的大力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战略的支撑,比如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西宁亦是如此,能否建立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区,获取更多的国家政策和制度支持。其次,西宁要融入国际化大循环中,建立高端的生态研发体系,吸引全球资源。再次,建立自己的城市开放体系,重视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建立世界凉爽城市联盟。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谢婷婷认为,光是提出打造世界凉爽城市的口号还不够,还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和地方立法保护,从制度上予以保护,掌握优先的区域发展权,拥有优先的发展政策,从而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实现西宁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三:借鉴国外经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介绍了新加坡打造“花园中的城市”的理念与实践。新加坡国土面积716平方公里,人口539万,城市不大,人口密集,跟西宁一样,一年也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hot”(热),一个是“hotter”(更热)。在打造“花园中的城市”过程中,新加坡用公园将整个国家连在一起,并将工作、生活、娱乐三者融入其中。西宁打造世界凉爽城市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一是将理念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二是把理念贯穿到工作、生活、娱乐中,相互有机结合;三是在实施理念中做到更加人性化,保持原生态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巍,介绍了德国慕尼黑的经验。慕尼黑也是一座凉爽城市、休闲之都,慕尼黑的啤酒节享誉世界,西宁打造世界凉爽城市需要被全世界了解,应该像慕尼黑一样多举办一些重大活动,成为各种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课题四:打生态文明牌

 

    打造世界凉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重中之重。对此,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发平认为,西宁应该走绿色转型之路,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城市,把握好发展与保护、有形与无形、近期与远期、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他建议,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要素和基本价值观,加快绿色工程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绿色消费市场,鼓励绿色技术创新。

 

    “从世界范围来看,西宁并不是最凉爽的城市,但作为青藏高原的中心城市,西宁有无可比拟的生态优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王恒生说,目前,西宁还面临着治理沙化的难题,防止气候从冷到热的转变至关重要。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刘峰贵则建议,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水体容量,控制PM10和PM2.5值,适度控制城市人口发展规模。

 

    有效举措:

 

    凉爽的气候,无疑是老天爷送给西宁这座高原城市的一份厚礼,是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争得的“天时”,而如何利用好这个“天时”,在打造“世界凉爽城市”之路上更进一步,西宁市的功课做得可谓不遗余力。

 

    夏都西宁打造旅游品牌的思路在不断的思索中过程中也逐渐清晰起来,围绕“夏都”这个品牌,西宁市不断在琢磨如何把“避暑城市”叫得更响亮、更耳熟能详?

 

    (1)2014年6月11日,由西宁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察哈尔学会和西宁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世界凉爽城市专家研讨会”在西宁举行。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西宁市市长王予波、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以及西宁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等单位的领导出席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多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为西宁城市发展与世界凉爽城市建设献计献策。 赵启正院长在致辞中就西宁与内地、沿海以及海外城市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从Cool City的英汉互译中解析出三层含义,鼓励西宁要从三个层面推动世界凉爽城市建设:一是做好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将西宁建设成全球性的避暑胜地;二是要将“凉爽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植入西宁的城市发展中,推动西宁的理性发展与转型;三是打造西宁城市精神,将西宁建设成出彩、出色的“酷(cool)”城市。

 

    (2) 随着“向西开放”战略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实施,西宁的投资环境将会不断改善,辐射带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开放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西宁将紧抓机遇,结合“世界凉爽城市”品牌打造,积极倡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力宣传西宁,搭建民间交流和城市外交平台,不断提升西宁的城市软实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

 

    (3)青海省正在实施创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三区”战略,对西宁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西宁市确定了建设“山清水秀、人民富裕、文明开放”的具有高原特色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不懈致力于植树造林,致力于治理废水废气,致力于“三川一水”、“三河六岸”的美化,致力于围绕资源节约推进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人、宜游”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特别是去年以来,重点开展了扬尘等6大方面29项专项治理,城市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西宁将下大力气做好治气、治水、治山和减排文章,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筑牢生态基础,让城市融入自然,融入绿色。

 

    (4)制度设计焕发城市活力: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赵可金眼中,西宁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如何统筹利用让西宁焕发生机,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因此,西宁要在发展中融入国家战略,借助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来实现自身发展。要融入全球化的大循环,建立高端的生态研发体系、世界凉爽联盟,让技术、人才助力发展。建立内外结合,统筹各方的发达城市外交体系。

 

    (5) 凉爽城市可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则介绍了新加坡的经验。他表示,目前,新加坡正着力打造“花园中的城市”,为人们提供世界级的城市生活、休闲与工作环境。他希望通过西宁打造世界凉爽城市可以借鉴新加坡的三个理念。一是新加坡将打造“花园中的城市”理念上升至战略高度;二是有一整套的配套措施,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人民生活等社会方方面面相结合;三是注重措施实施过程,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调整措施。

 

    (6)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凉爽: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发平说,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是青海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西宁市作为省会城市,在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把西宁市打造成为绿色凉爽、低碳环保、特色鲜明、环境宜人、文化浓厚的美丽宜居城市,不仅体现了当今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西宁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需要进一步以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为指针,通过大力发展城市绿色产业、加强绿色工程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新方式、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等措施实现西宁市的全方位转型发展。

 

    (7)对外合作开放之路:近年来,西宁的朋友越来越多,脚步越来越稳健。目前,西宁市已与韩国大田广域市、全州市,俄罗斯伊热夫斯克市,英国普雷斯顿市和美国犹他郡缔结友好关系,与斯里兰卡卡卢塔拉市,日本津市等一批国外城市签订了结好意向性协议书,与韩国济州市、高阳市,日本北海道等地建立了民间友好关系、开展民间友好交流。此次,西宁市又与土耳其埃迪尔内市签订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意向协议,标志着西宁与土耳其的友谊、交流以及经贸、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跨入了一个新阶段。曾为奥斯曼帝国首都,号称土耳其西部门户的埃迪尔内市,交通设施便利,旅游等可合作开发领域众多。参加论坛的埃迪尔内省副省长穆斯塔法•塞尔达尔•巴科尔认为,未来西宁与埃迪尔内的合作发展前景广阔。

 

    (8)构建“人和”避暑旅游市场需更规范 –充分发挥优势,创新发展方式(举例)

 

    走进西宁市城北区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河湟民居式样的院落一个接着一个———高大的土筑围墙、厚实的大门、木质雕花的窗户。这些古建筑很多距今都已有150多年历史,从省内不同的地方迁建而来。园内农耕文化展示大棚、青海民居庭院、乡村大戏台、乡村别墅、野趣活动游乐园等一应俱全。每一个季节,周边的市民都能在这里参与到不同主题的活动,正月十五的闹元宵,端午的香粽节,八月十五的农家月饼比赛等等。这只是西宁农耕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一个缩影。

 

    正是有了这样一些旅游特色项目的出现,带动了西宁旅游经济的不断向前迈进。

 

    来自省旅游部门的一组数字显示:2014年5月国内游客212.29万人次,1—5月累计470.0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0.89亿元。而在青海旅游市场发展大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西宁市,仅去年7月份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210.32万人次,同比增长9.39%,其中,接待过夜游客70.42万人次,同比增长18.65%;一日游游客139万人次,同比增长5.30%,避暑经济的火热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作为省会城市的西宁,在旅游品牌的塑造上,一直在“外塑形象、内练真功”上下功夫,在城市品牌中突出“清凉、清净、清心”的内蕴。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省和建成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目标,西宁积极发展融历史、文化、民族、生态、地域为一体的高端旅游产品,精心培育打造“中国夏都”旅游城市品牌,不断挖掘整理和总结提炼清凉夏都、避暑夏都、休闲夏都、生态夏都等主题。目前,西宁已基本形成了民族宗教、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中国夏都”旅游产品结构体系。

 

    尤其是,近年来推出的避暑森林生态游、避暑登山探险游、避暑民俗节庆游、避暑清凉狂欢节等系列避暑休闲节事活动,吸引了不少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西宁这个“避暑胜地”享受夏日的清凉。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