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高考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我省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赵 静   时间:2016-01-12 09:23   编辑: 张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城乡学生能够享受到同等教育资源。

 

    在我省这样一个地处西部欠发达省份,义务教育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后,发展目标已转向了县域内的均衡发展。努力目标只有一个: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

 

    2015年 9月,6个县(市)从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四个方面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

 

    督导检查组认为,6个县(市)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

 

    至此,我省已有15个县(市、区、行委)通过了评估认定,完成中期目标任务。

 

    省级统筹

 

    建立机制 完善政策

 

    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动机制。2012年,省政府出台《青海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吹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号角。

 

    2013年,教育部和省政府签署《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同时省政府与县(市、区、行委)签署责任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立起了各级政府共同推进均衡发展新机制。

 

    “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县为主,但是,在我省有些问题是县一级政府难以解决的,因此,有了国家层面强有力的推动,还要注重发挥省级政府的统筹职责。”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燕海茂认为。

 

    资源配置尤其是经费保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2015年我省以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为重点,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累计下达资金24.4亿元,建设学校576所,制定出台了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建立以县为主的交流轮岗机制,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229人、教师2200人。选派455名教师赴各地支教,1659名师范生顶岗支教,进一步缩小了区域内学校管理和师资差距。同时,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3134工程”,全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基本建成,网络进校园和班班通建设覆盖面突破80%。

 

    三年的时间,15个县(市、区、行委)投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 5.16亿元,新建改扩建教学辅助用房等校舍资金4.22亿元,面积达27.49万平方米。新增专任教师698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学校、健全校长、教师考核机制、优化学校布局、食堂宿舍建设、教学设备更新,配备校车等一系列措施,补齐了薄弱学校发展的"短板",如期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期目标任务。

 

    “现在我省农牧区最漂亮的建筑就数学校!农牧民说起学校办学条件个个竖起大拇指。”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钟英明说。

 

    均衡发展

 

    破解难题 任重道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任重道远。燕海茂说:“义务教育均衡化必须要按照各地实际实施,在基本均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要找出各县的突出问题,在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方面下功夫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按照教育部和省政府签订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要求,到2019年,全省46个县(市、区、行委)要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目标。“十三五”期间,要完成剩余的31个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大量教学点的存在和师资力量的不足。

 

    “教育布局调整在全省来说进展并不平衡,基层边远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度和重点。到2014年底,我省还有670个教学点,其中10人以下的331个,在校生1604名。从提高教学质量上讲,较小规模的教学点都应该撤并,但是,由于地理条件制约和群众的认识不同,我省全部采取集中办学并不现实,以东部地区为例,10人以下的教学点还大量存在,致使在师资配备、校舍安全、学生活动场地、开足课程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这也是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困难的地方。”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建华介绍。

 

    为此, 2014年11月,我省出台《青海省小学教学点办学标准》,进一步明确县级政府的责任,对教学点办学基础设施、师资设备、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如:教学点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生均公用经费按100人的标准拨付。超过100人的教学点按实际人数标准拨付,确保教学点正常运转;教学点要合理设置教学班级,原则上一个教学点配备不少于2名教师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精神,省政府还将出台实施办法,优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我们看,通过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教育信息化等惠民工程,目前农牧区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条件基本达到标准,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及配置已经与城市学校差别不大,但是,师资队伍差别明显。大城市里的小学,研究生老师、外教已经不稀奇,可边远地区,一个老师要身兼数职,而且知识结构陈旧,年龄普遍偏大,教师老化尤为突出。

 

    薛建华认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关键在教师。应从保障编制、提高工资及补贴等方面入手,切实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吸引青年教师到农村教学。同时建立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有了好的教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有保障,才有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可能。

 

    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我省将针对边远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薄弱的问题,以“改薄”为重点,省、市、县联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配齐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施,有效提高边远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办学质量。同时在教育扶贫、精准扶贫当中争取国家的支持,我省也将加大资金的筹措力度,从而使农牧区乡村与城镇一样都能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