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历史民俗篇之祁之韶的影子人生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莫青 时间:2011-12-22 08:48

    ——河湟文化系列报道之三

 

    皮影戏,也叫“灯影戏”,是以板腔为主的地方戏,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青海皮影戏流行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等农业区,这一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深受群众欢迎。青海皮影戏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独特风格的唱腔和曲牌。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皮影戏的真实写照。“我是唱把式的,只要乐器声一响我就马上激动起来,心里想着剧目中刀光剑影的英雄,影子上下翻腾。”年近六旬的影人祁之韶说起皮影戏来了精神。

 

    祁之韶一面干家务,一面展示自己的“家当”,一个个精致的皮影是老人家一辈子的心血,看着卧病在床的老伴,老影人娓娓而谈熟知并且深爱的皮影戏。

 

    “我今年56岁,唱了四十多年了,这些影子都是父辈们传给我的,他们跟了我一辈子,在我看来,他们不只是一个影子,他们是有生活、有感情的。”

 

    “上世纪50年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那会儿,老人孩子都喜欢看皮影戏,时常有人邀请我们去演,每到一个地方演出,村民们常常都是举家迎接,尤其是孩子们一见皮影戏班来了,高兴得连蹦带跳,奔走相告。他们紧随我们,形影不离,看我们搭戏台、挂亮子,听我们吊嗓子,帮我们搬凳子。演出时,十里八乡的村民争相观看。有时,为了满足村民的要求,我们经常通宵达旦地演出。”

 

    老人感慨着这些年影人生活的快乐与坎坷。2006年元月,平安县三合镇新庄村皮影队赴奥地利参加了“中国年”活动,演出队在维也纳、林茨、巴顿等地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啧啧称赞。

 

    说起这些荣誉,老人激动得眼睛红了。眼下的生活虽然拮据,但老人无怨无悔:“如今,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老伴卧病在床需要人照料,我很少去演出,有很多人想出大价钱买我的这些家当,这些可都是我的命,再苦也要留住。”

 

    青海皮影戏最早是从陕西西路传入,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皮影戏班一般由五个人组成,其中演唱兼操纵剪影表演的一个人(俗称把式),乐队四人(俗称后台)。皮影戏的道具主要有影人(也叫皮娃娃)、亮子、灯盏等。其中影人是皮影戏的角色;亮子相当于电影银幕;灯盏主要用来提供光源。演出的乐器主要有:四胡、三弦、唢呐、长杆喇叭、小战鼓、大钩鼓、铰子、梆子、盏儿等。

 

    爱了一辈子“影人”,耍了一辈子“影人”的祁之韶有一点遗憾:皮影戏薪火难继,如今愿意学皮影戏的人寥寥无几,这让老人始终耿耿于怀。

 

    皮影的生命在于人,皮影戏是一门“活”的艺术,包括制皮、操纵、演唱等多个方面。对于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多需要的是对民间艺人的关注。如何让皮影艺术能够再次“焕发生机”,让这种民间艺术薪火相传,包括对皮影戏音乐唱腔、文学创作、影人造型、表演技巧等整理研究、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给我们提出新的思考。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