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土族婚礼:乡野中爱的狂欢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李皓 郭晓芸 时间:2012-01-30 08:39

    ——河湟年俗系列报道之二

 

    天还没亮透,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岔尔沟门村村民李宗祥家的院子里就热闹起来,一场传统的土族婚礼正在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土族婚礼传承人董思明,又一次成为了婚礼的主角。

 

    土族研究专家、摄影家保广元先生说,腊月初八起至正月十五是农闲时期,也是土族青年结婚的高峰期。保广元说:“那些散落于土乡乡野深处的文化因子,正在慢慢流逝,凝聚着土族人民情感历程、宗教信仰、生活希冀的传统婚礼,正被不少年轻人所遗忘。”因此,每年这时,董思明都要张罗几场传统的土族婚礼,他希望用这种表演的方式,为自己的民族留下一些文化记忆。

 

    今天的婚礼中,董思明扮演的是媒人的角色。传统的土族婚礼中,媒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拿董思明的话说:“整场婚礼耍的就是媒人。”

 

    李宗祥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土族人家院落。院子由一排正房和一排厢房围合而成。正房与厢房的连接处,建有一栋小小的阁楼,在土族人看来,这是一个吉祥的方位,因此,这儿成了土族人家的佛堂。院子中间还有一个花坛,花坛中立着一根高大的木柱,木柱上捆满了经幡,经幡下,是一个精致的煨桑炉。

 

    保广元说,很早以前,花坛中的经幡柱很可能就是客人拴马的地方,而花坛就是马槽,随着马匹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两样具有强烈实用性质的东西,被赋予了崇高的宗教内涵。

 

    李宗祥的新娘住在互助县加定镇,加定镇离丹麻镇有一段路程,收拾停当后,董思明就要打发李宗祥请来的两位娶亲人上路为李宗祥迎娶新娘了。

 

    媒人:婚姻的桥梁

 

    其实,早在此前,作为媒人的董思明,就已经和女方家长有过多次接触。

 

    按照土族传统婚礼的习俗,当男方看中女方家的姑娘后,就会托一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做媒人,向女方家提亲,如果提亲成功,此后有关婚礼的一切事务几乎都要由媒人全权负责了。正因为此,媒人的选择是一件大事,他不仅要能说善道,而且要德高望重,在村中享有声誉,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在处理有关婚礼的细节时才能服众,才有更多的发言权。更重要的是,媒人必须是“全人”,所谓“全人”,既不能有身体缺陷,还要夫妻和睦、儿女双全、家境殷实,土族人相信,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给新婚夫妇带来吉祥。

 

    保广元说,过去,很多即将结为夫妻的青年男女并不认识,他们的结合全靠媒人的撮合,经过一番斡旋后,当男女双方决定结为夫妻后,媒人会为男方带来一条红色的腰带,这条腰带便成为了青年夫妇的婚姻信物。

 

    褐子是一种流传于青藏高原的,由羊毛或是羊绒织成的,比毛毡轻薄的羊毛制品,在布匹紧缺的年代,褐子完全取代了布匹的功能。传统的土族婚礼中,新娘赠送给新郎的那条红腰带,便是由褐子染制而成的。

 

    这是一条宽一尺二、长一丈二的腰带,这显然不太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少人婚后便将这条红腰带压了箱底。在土族婚礼中为何要有这样一个并不具备使用功能的道具,保广元说,民俗专家们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

 

    与红腰带一起赠送给新郎的,还有新娘为素未谋面的新郎准备的一套新衣服。

 

    会不会做女工,是土族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贤惠的标准,因此,土族姑娘人人都是好绣娘。土族盘绣是我国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绣种之一,土族姑娘自能拿得起针线起,就开始学绣盘绣了。未出嫁前,她们最大的绣活便是未来夫婿的衣裳,虽然并不知道未来夫婿的身材如何,但她们仍把对未来生活的希冀全部绣在送给新郎的衣服上。

 

    土族新郎装上的盘绣极为考究。口袋上有用五彩丝线绣的“富贵不断头”纹样,意寓一生福寿安康;鞋子上,也被巧手的姑娘绣上了云朵,这种被称为“登云鞋”的男式便鞋,有着祝福鞋主人平步青云的美好寓意。

 

    一切收拾停当后,两位纳什金(娶亲人)便牵着一匹高头大马,与手捧白毡的新郎一起,踏上迎亲之路。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