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彩虹部落里的皮影匠们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孙春妍 林艳 时间:2012-02-09 20:24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彩虹部落是一处集中展示土族文化历史建筑民俗等的大型旅游观光区,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而居住在院内土司府里的皮影班子融合了土乡几大皮影班子的精髓,招募了方圆十里有名的唱把式,成为院中独具特色的一道亮丽的文化胜景。

 

    “一口能说两家话,双手举起百万兵。”在青海,皮影戏也叫灯影戏,俗称皮影子,是一种民间戏曲表演形式,灯影戏由艺人(影子匠)、影幕(亮子)、皮影件(皮娃娃)、剧本(本子)和乐器(家什)组成。唱灯影戏叫“唱影子”,看灯影叫“看影子”。演唱者叫把式,生、净、丑、旦、打、念、唱、做等均由把式完成。昔日,青海的不少农村交通不便,群众的文化娱乐主要靠当地的皮影戏班子完成。由此,河湟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家喻户晓的灯影戏艺人。

 

    土司府内的皮影班子在不断壮大、完善中渐渐唱出了名气。春节期间,每天下午都有几十个戏迷来看戏,观众的兴头足,唱家们耍得也越发起劲了。几平方米的后台,五个匠人吹拉弹唱演。

 

    32岁的李宗祥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也是这个班子的小当家。自祖父一辈起,他们家就开始唱影子、制皮娃娃。酷爱唱戏的堂爷爷被长辈们几番阻止后,就萌生了唱皮影的想法。于是他就跟着附近的影子匠们十里八乡地串唱皮影,后来正式开始了这一营生。堂爷爷的一生便在吹拉弹唱中度过。因为后继无人,堂爷爷忍痛将那箱皮影卖给了平安县下红庄村的一个影子匠。十年后,渐渐迷上耍皮娃娃的父亲又将箱子低价买了回来。

 

    自小耳濡目染,李宗祥彻底迷上了皮影,小学毕业后,他就随着父亲走村串乡跟班子学唱皮影,这一唱就是十几年。彩虹部落建成后,他被聘请到里面唱皮影,祖传箱子里的皮影摆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中心进行展览。李宗祥组织了一个五个人的皮影戏班子,专门演唱皮影戏。

 

    梅旭春是这个班子里岁数最大的,也是这儿的唱把式,一本戏里所有的角色全靠他一个人演、唱。这位退休老职工多才多艺,业余时间学习唱戏制皮娃娃。满满两箱皮影、器乐,还有几十本唱词记录本是他毕生的积存。梅旭春用红布包裹着精心珍藏了多年的唱词本子,这些本子大小不一、式样不同,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皮影的唱词,一本四五十页的小学生作业本上竟记录着45本戏。

 

    说起唱戏,梅旭春如数家珍。后台上的唱、上手、下手、空场、拉巴他样样精通,自制皮娃娃、编写剧本,乐此不疲。除了丈高的唱词本外,箱子里的900个皮娃娃分装在场面包、杂头包、王帽包、大神包等包内,静静地等着出场亮相。这位酷爱戏曲的老艺人,将毕生的精力都花在皮娃娃上。

 

    班子里的东文珍、赵成良、王玉珍老人也是唱了一辈子戏,走街串巷,进村入户,不知在土乡大地上踏了多少遍。十几岁起就跟着戏班子吹拉弹唱,不知不觉已入花甲之年。自2011年彩虹部落营业以来,他们就来到这个班子,开始固定唱戏。每当游客观光之际,他们就摆好家什,拿起物件,演起了影子戏。2012年春节期间,是他们最为繁忙的一段日子。从腊月一直持续到二月二,他们将为广大游客献上一份持久而精美的戏曲文艺大餐。

 

    互助皮影戏是由陕西传入的,估计已经有两百多年了,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现象一样,民间的皮影戏今天也同样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根据有关人士对全国20个省市170多个县的1100多位皮影戏老艺人的问卷调查和皮影戏活动地区的实地考察,全国的皮影艺人中,60岁以上的占90%,他们大多数由于年事已高无法演唱,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皮影的演唱、制作材料、雕刻工艺,都面临失传的境地。

 

    台上四五人,台下十几人,二胡、四弦、唢呐、锣鼓,是一场扣人心弦的民乐合奏。洁白的银幕,七彩的影子,耀眼的灯光。幕后粗犷的嗓音,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忽男忽女,忽喜忽悲,高低婉转……彩虹部落里的影子匠们也如同千千万万皮影艺人一样,用心智和才气演绎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传承着一个民族不朽的艺术。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