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村庄:古老的文化符号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文中 时间:2013-12-20 08:03

    青海河湟地区近百个古老的村庄,呈现了村庄中房屋、村巷、田地、麦场、树木、山脉、河流和谐相处的自然面貌,展现了至今尚存的一些传统的庭院式建筑,汇集了庭院式建筑中最为精美的木雕和砖雕。在挖掘河湟地区民间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还从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为我们研究河湟地区民间建筑文化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性资料。这些自然村落、民间建筑、木雕和砖雕虽然跟内地的青山绿水和雕梁画栋无法比肩,但在偏远的河湟地区,它们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建筑文化遗迹了。

 

    村庄是什么?村庄是那一眼早已废弃了的老水井,是那一座土墙上布满喜鹊烟的老庄廓,是那一盘山坡下的水岸上吱呀作响的老水磨,是搭在毛驴脊背上行走于山道上的水驮桶。

 

    村庄是什么?村庄是那一棵在村头屹立了无数个岁月的老柳树,是雪后的村落中飘散在空中的炊烟,是冬天的暖阳里聊家常的老人,是夏天的树梢上悠扬动听的鸟鸣。

 

    村庄是什么?村庄是黄昏的暮霭中传来的牛哞马嘶,是晨星寥落的后半夜偶尔传出的犬吠鸡鸣,是在灶膛的火苗上燃烧的生活况味,是喜鹊在墙头上报喜的叫声,是庄廓院里的老人对生活感发的一声叹息。

 

    村庄是什么?村庄是一条闪烁着波光的河流,是丰收在望的麦田,是绵延孤寂的山脉,是随处生长着的树木,是夏天的星空下静默着的村舍和草垛。

 

    村庄是什么?村庄是春天的田埂上新发的草芽,是夏夜的麦田中几声起伏的蛙鸣,是秋天的树林中飘零的几片落叶,是冬天的雪地里几行曲折的爪印。

 

    村庄是什么?村庄是深秋的藤萝上的瓜熟蒂落,是孩子们在夏夜的星空下倾听故事的专注,是清晨的露水中朗朗诵读的书声,是那一轮悬挂于天幕之上皎洁的山月。

 

    村庄是什么?村庄是农耕文化发展的摇篮,是农耕生活方式的缩影,是散发着独特而浓郁的地方风情的田园,是华夏民族遗留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化符号。

 

    村庄是封闭的,但它的道路却四通八达。村庄跟村庄的面貌很相似,但在村庄中,你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一条河流,一个山口,一片树林,甚至一座石桥和一棵老榆树,都会成为一个村庄的方位标志和记忆符号。

 

    村庄储备着丰富的自然知识,五谷的播种、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果蔬的培育、嫁接和虫害的预防;牲口的饲养以及疾病的防治;中草药的形状、功能和它们治疗普通疾病的土方子。还有天气跟农作物,节气、时令跟劳动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像田野上的植物一样生长着,滋养着村庄的每一种生命。

 

    村庄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存在方式,是与人的本性更为接近的自然形态。“在乡村中,时间保持着上帝创造时的形态,它是岁月和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数字。在城市里,光阴是停止的。城市没有季节,它的冬天没有融雪和归来的候鸟,秋天没有落叶和收割的庄稼。可是,城里人整年被各种建筑物围着,他对季节变化和岁月交替会有什么敏锐的感觉呢?”(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我们对于村庄的怀恋,就是从季节的变化,光阴的飞速,人情的冷暖和那一缕缕飘散在村庄中的炊烟开始的。

 

    村庄是民间建筑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这种民间建筑艺术和文化保存最多的地方。除了那些残痕累累的土筑墙体,斑驳不堪的木质门窗,曲折坎坷的村巷,还有被风雨剥蚀的老大门和老大门上的木雕以及古旧美观的砖雕。

 

    村庄是什么?村庄是一颗悬挂于早晨田野草茎上的露珠,村庄是一首消失在远处炊烟中的歌谣,村庄是灵魂,是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建筑不仅与文化息息相关,而且跟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庭院式建筑除了墙体和木架构为主体之外,屋顶形式主要以坡形为多,这种人字形两面坡屋顶,便于雨水的排除和分流,适合比较潮湿多雨的地区。青海河湟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这里气候干燥、多风少雨,加上群山连绵的地理特点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在房屋的建造上缺少砖瓦材料,除了庙宇式建筑和少数的民居大门之外,大都就地取材,以土木结构为主,而且屋顶是平面式的。正如俗语所说:“青海的山上不长草,青海的房上能赛跑”,这是对青海地理面貌和房屋特点最恰当的描述。尽管如此,人们在房屋建造和它外在形式的装饰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那些土墙平顶的四合院虽不及内地砖砌瓦盖的房屋大气堂皇,却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在内地的建筑中,无论是寺庙堂馆还是普通百姓民居,呈现出一片青砖灰瓦的古典背景和文化气息,所以市井家居跟庙堂的色彩和形式融为一体。而在河湟地区,人们将有限的砖瓦材料运用至房屋的大门和庙堂建筑中,特别是对那些用于体现文化精神方面的木雕和砖雕装饰尤为看重,成为人们寄托人生价值和情怀的一种精神符号。因此,那些遗留下来的老门头和古建筑极为珍贵。它们在无数的土墙老屋之间十分显眼,同时也更增加了过去人们对这些建筑的神秘感和敬畏感。

 

    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北方地区窝棚式建筑发展的源头。从最早的穴居方式到后来以夯土为墙,木架结构的四合院,人类建筑走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秦汉时期的建筑模式已经非常成熟,所以“秦砖汉瓦”成为那个时期乃至对中国传统建筑成就的代名词。而在遥远的西部,沿着黄河和湟水河曲折的流程,那些古代先民们用智慧和劳动创造的建筑实体世代相传,形成了西部独有的平顶式建筑村落。这些村落看起来平凡而土气,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渊源和厚重的传统文化。只有走进它们,才能够感知一种深藏于民间的文化底蕴,才能触摸到一种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灿烂的建筑文化清晰脉络。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