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松石:蓝精灵,绿精灵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张妍   时间:2014-08-11 08:25   编辑: 刘海钧   

    绿松石在青海市场上很容易就能见到,青海乌兰县产绿松石,但量不大。绿松石的主要产地之一,是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湖北因此享有“东方绿松石之乡”的美誉,湖北的绿松石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0%,品质相当不错。

 

    燕堂先生十年前开始收藏绿松石,他认为,绿松石有一种简单、原始、神秘、质朴的美感。燕堂先生说,绿松石是一种古老的玉石,又被称为松石,因为颜色、形状类似碧绿的松果而得名;还因为古代由波斯通过土耳其输入欧洲各国,又被称为土耳其玉。它主要由含铜、铝、磷的地下水在早期花岗岩石中淋滤而成,在近地表的矿脉中沉淀形成结核,被岩脉的基质所包裹的次生矿物。因此,绿松石矿一般没有大料,大都是苹果、核桃般大小的小料。这也使得绿松石在五六千年前的史前就一直以饰品的形式出现,很少能见到体量比较大的器物。因为所含成分不同,松石有蓝绿两种颜色;还因为绿松石质地软硬适度,容易切割加工,所以人类使用的时间比钻石和其他玉石都要早。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遗留物中,都有绿松石作为装饰品的身影。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的墓地中,就出土过距今5000年的绿松石饰品。

 

    在燕堂先生的藏品中也以饰品为多,其中不乏一些质地很好的瓷松。燕堂先生说,收藏绿松石除了注重赏色,还要注重质地。在我国有一种分法,把松石按照质量从优到劣分为瓷松、绿松、泡松、铁线松。瓷松是质地最硬的松石,一般呈天蓝色,基本没有铁线,看起来、摸起来的感觉都很像上了釉的瓷器;绿松的颜色是蓝绿到豆绿色,可能有少量铁线,硬度比瓷松稍低,质量中等;泡松又叫面松,呈淡蓝色到白色,很软,用刀甚至用指甲都能划动。这种松石不能做饰品,在古代多被磨成粉当颜料。如今,很多商家给泡松注塑、注蜡、染色,完善它的质地,然后制成饰品。

 

    燕堂先生从盒子里取出一件鱼形绿松石,这块松石是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燕堂从民和当地农民手中收购陶罐时得到的,是跟齐家文化彩陶伴生出土的,这件鱼形绿松石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块松石已经形成润滑的包浆,一面呈深草绿色,一面呈天蓝色,并且钻孔处附近的颜色比较深。深绿的颜色配合孔洞,形成一个鱼嘴形状。燕堂先生发现在青海省博物馆,也展示着一块类似质地、形状的绿松石。说是齐家文化部落首领、祭司佩戴的,这也说明了绿松石的珍贵。

 

    在燕堂的藏品中,有一枚长方形的蒙古族妇女的头饰,据考证是清乾隆年间的产物。是2008年,当燕堂在青海古玩市场看到这片穿了孔的长方形松石片时,仔细辨认后,以300元的价格买到,如今已经涨到万余元。在这片随形打磨出的头饰的两面,分别雕着团寿、团福图案,因为摩擦日久,图案已经不清晰了。燕堂说,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绿松石,那时雕件、品种、工艺都有发展。绿松石的颜色有两个色系,蓝色和绿色。松石的蓝色别具特色,蓝得像雨过天晴的天空,纯净而清凉,柔和而秀美,给人以清新、平静和幽远的感觉。因此,清朝时绿松石被称为“天国宝石”,更被视为吉祥幸福的圣物。

 

    燕堂取出一枚小小的蝙蝠雕刻件,说是清晚期的蒙古族帽饰。这枚蝙蝠雕刻件,图案简洁,天蓝色的面上均匀分布着网状的黑色铁线。燕堂说,这是绿松石中的乌兰花品种,属于高蓝高瓷的松石,也是绿松石中一个比较好的品种。这枚帽饰依然是略加修饰,随形雕出,尽量不折料,显示了对绿松石的珍爱,还反映了蒙古族与汉文化的交融。

 

    燕堂还珍藏了一枚俏色巧雕鸡心坠,老料,主体颜色是湖绿色,这件吊坠只在浅绿色的俏色部分精工细雕出一只蝙蝠,其余部分不加雕饰,这种创意不但保留了松石美好的原始形态,还衬托出局部雕工的精美,使得作品显出自然神韵。雕件虽小,却给人一种刀工酣畅的震撼力。这出自湖北工匠的技艺,反映出独具浓郁荆楚风格,令人不由得对拥有着四千年悠久历史的湖北绿松石雕刻深深叹服。

 

    在燕堂的藏品中,除了多数是湖北料的雕件,还有波斯级松石的戒面,颜色是纯净的蓝色、质地是高瓷。燕堂说,在国际上,将绿松石按照质量由高低分成四级:波斯级、美洲级、埃及级、阿富汗级。因为产于伊朗,所以叫波斯级。这枚戒面藏品让我们领略了波斯级顶级松石的质感。

 

    清代的圆珠、圆桶珠,用于项饰的扁珠……还有用清代的红珊瑚、绿松石搭配出的手串,色泽浓郁,形成反差,很是抢眼。一条有108颗珠子、52克重的松石串珠,今年已经涨到了7000元。燕堂先生的松石藏品都是些珍稀老料,而这也是收藏松石的一个法门。

 

    做小实验鉴真伪

 

    经过灌注处理来优化绿松石,是一种常用的办法,但降低了绿松石的天然性,因而降低了绿松石的价值。如何鉴别呢?可以用水浸法来鉴别。这是因为绿松石多孔,并且具有吸水性。把需要鉴定的绿松石放入清水中,如果观察到鉴定物出现明显的饱水线,同时跟浸水前相比,颜色变得更深一些,说明是没有经过优化处理的天然绿松石;反之,如果没有饱水线出现也没有颜色变化,基本上可以判断是经过灌胶处理的次级绿松石。天然绿松石,如果用火烧,不会冒黑烟,不会变色,处理过的松石或者假松石,用火烧会变色,会有黑烟,黑烟里还有一股胶水的味道。

 

    绿松石的仿冒品也很多,主要有硅孔雀石、染色玉髓、玻璃和瓷。硅孔雀石的密度比绿松石低,掂起来会比绿松石轻。染色玉髓,是指染成天蓝色的碧石,在碧石中通常能找到似玛瑙的圈纹,绿松石则没有。仔细观察玻璃和瓷,总能发现近表面的气泡;看断口,玻璃断口呈贝壳状,绿松石断口则是平坦的。另外,硅孔雀石、染色玉髓、玻璃和瓷发出玻璃光泽,绿松石通常光泽较弱呈蜡状光泽。

 

    铜香瓶:见证香文化

 

    这件稳稳当当立在几案上的器物,酷似一个花瓶,因为年代久远形成了厚重的黑色包浆。这只铜瓶高18厘米,长颈,口沿处往外撇,形成一个小侈口;瓶肚鼓起,显得丰满,腹下渐渐收小至一个小圈足的基座,底径有3厘米。用手掂起,有压手的感觉。轻叩音色清脆悦耳。从口沿处看进去,瓶内壁有少许绿铜锈。腹部的海云纹和瓶颈上盘旋缠绕的一条龙,浮雕生动,弥漫着一种古拙雅韵的气息。这件藏品是藏家谷缘先生家传五代的宝贝,是一件清中期的香瓶,是用来盛放火箸、火铲等的香道用具。这种有鲜明时代特征、制作工艺精湛、品相完美的香瓶市面上已经很少见了。

 

    谷缘先生说,焚香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到了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发展,出现了铜香炉;到了清代,香炉更是成为了普通人家的必备用品。香炉的作用并不仅仅用来祭拜先祖,也用于衣物熏香以及室内焚香。宋代,伴随着熏香与熏炉出现了与之配套的用具——香瓶、香盒。久而久之,香炉、香瓶、香盒形成了特定的组合,人们称为“炉瓶三事”。

 

    据谷缘先生考证,明代是“炉瓶三事”发扬光大的时期,在一般的小康人家,也是必备之物。到了清代,汉文化继续发挥着深厚的影响,使得“炉瓶三事”在清中期达到巅峰,“炉瓶三事”也流行民间,蔚然成风。谷缘先生认为,自己家中从清代流传下来的这件香瓶就很能够证明这一点。

 

    谷缘先生说,古人对“炉瓶三事”很有讲究,就连摆设也有特定的要求,通常中间放置香炉,香炉两边各置箸瓶、香盒。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