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青铜铍针:史前针灸器械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程伟   时间:2014-10-13 11:30   编辑: 刘海钧   

    中医针灸起源于上古时期。古代先民穴居少衣,阴暗潮湿和随时与野兽搏斗的恶劣生存环境,造成了多发的风湿和创伤病痛。身患疾病后,除祈祷鬼神外,本能的按摩,用楔形物的点按和刺放瘀血疮疡,是中医外治的起源,也是针刺的萌芽。

 

    针刺工具始于石器。针刺治病在殷商甲骨卜辞中的象形文字就像一个人手持尖锐器具在治疗病人腹病疾病。《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说文解字》注:“砭,以石刺病也。”砭针在古代不仅用于刺病,而且用于切脓去疡。晋代郭璞注《山海经·东山经》之砥石时说:“可以为砥针,治痈肿者。”隋代医家全元起认为:“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命之针石。”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针出现并逐步取代了石针、竹针木刺和骨针,引领中医针具步入了历经千年的金属时代。

 

    这枚铍剑形状的齐家文化青铜针,器形成熟,结实耐用,便于使用操作。经笔者潜心研究和请教国内著名中医专家,发现此针为《黄帝内经》九针中的“铍针”。目前国内其他地区尚未有青铜铍针的实物出土。九针是古代九种针形的统称。《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二曰员针,三曰缇针,四曰锋针,五曰铍针,六曰员利针,七曰毫针,八曰长针,九曰大针。”宋代《济生拔萃》明确记有九针图样。《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据《黄帝内经》所述铍针长4寸,宽2.5分,形如剑锋,用于排脓放血,治疗痈肿。

 

    这枚青铜铍针的发现,反映了4000年前九州大地各氏族部落间的交流特别是医学交流相当繁荣普遍,《黄帝内经》在黄河上游已经得到了广泛流传应用,该地区当时中医诊治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九针理论”当时业已成熟,并在青甘地区实际应用普遍;古人已能够针对不同病情制造使用不同的医疗器械;青铜针灸器具制造标准规范,已具有较高的制造水准。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