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青海看青海

带水沁的黑釉长明灯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李皓   时间:2014-10-13 11:30   编辑: 刘海钧   

    我珍藏的这盏黑釉粗胎长明灯,来自山西,是一位亲戚的馈赠。它大小如同一个成年人的拳头,釉色莹润,造型古拙,灯底残存着类似灯油干结后的沉积物,是一件历经百余年风雨的明器佳作。亲戚说,这盏长明灯出土于一个清朝墓穴,墓室中陪葬的大量明器都被整理运走,考古人员独独将这盏长明灯弃之不理,可见它并没有太多的文物价值,而当地百姓,又将其视为不祥之物,这才让我的那位亲戚捡了漏。

 

    中国人自古便有视死如视生的传统,陵墓也因此被称作阴宅。古代君王尤其重视陵墓,他们希望作为死后“居所”的陵墓,能像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辉煌,因此也就有了点长明灯的习俗。古书记载,长明灯有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最神奇的一种长明灯是双层结构,里面的一个容器内装灯油,灯芯用醋泡制。外层则装水,用以冷却灯油。这种长明灯据说能燃烧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这种长明灯的制作工艺早已失传,实物十分罕见。北京定陵的发掘中,陵墓正殿有一口青瓷大缸,内盛蜡质灯油,还有一个灯芯,这就权作是长明灯了。 长明灯流传到民间,除了大小等级外,与定陵出土的长明灯几乎别无二致,一碗灯油,一根灯芯便成为了一盏长明灯,这样的长明灯和日常使用的油灯几乎是一样的,而长明灯的制作材质也变得五花八门起来,陶瓷、金属,甚至琉璃等等没有统一的范例。

 

    有趣的是,长明灯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世界各地古老的丧葬文化中,都有点长明灯的习俗。我曾在一本资料中看到,公元527年,叙利亚尚处于东罗马帝国的统治,当时驻扎在叙利亚境内的东罗马士兵,曾在一个墓室的壁龛里发现一盏亮着的油灯,灯被精巧的罩子罩着,罩子好像是用来挡风的。根据当时发现的铭文可知,这盏灯是在公元27年被点亮的,士兵们发现它时,这盏灯竟然已经持续燃烧了500年。遗憾的是,野蛮的士兵们很快便毁坏了它,这盏神秘油灯的制作原理从此无人知晓。我们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它至少传递出了世界各地的丧葬文化中对长明灯的普遍认同。

 

    大约是因为敝帚自珍的缘故吧,虽然我所珍藏的这盏长明灯未入考古工作者的法眼,可在我看来,却有着珍藏研究的价值。这盏小巧玲珑的长明灯上,有两条珍贵的土沁线。所谓土沁就是文物长年埋在地下,受土壤中水分、矿物质等元素侵蚀后自然形成的印记。这盏长明灯上的两条土沁,几乎与灯口平行,土沁线微微凸起,色泽金黄,两条土沁相距大约两厘米。两条土沁之间,还分布着若干条断断续续的垂直分布的金黄色的条纹,有关这些土沁纹路的形成,我特意请教了省垣的文物专家,专家们一致认为,长明灯土沁的形成至少需要近百年的时间,一位文物专家还为我还原了这些土沁形成的过程。他说,这盏长明灯被放置在墓穴中后,便再也没有被挪动过,某年墓穴所在的地方突然天降暴雨,造成墓穴中积水,水面正好在长明灯上的第一条水沁处,不知为何,积水回落的速度十分缓慢,若干年后,水面才跌至第二道水沁处,水面回落的过程在灯壁上形成了一道道断断续续的垂直的花纹。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后,墓穴中的积水迅速退去,最后一条“水纹线”就被深深地定格在了灯壁上。我奇怪于这样一件小小的器物,在墓穴进水时,为何没有漂浮起来,而牢牢地被固定在地面上,专家解释道,很有可能墓穴进水时,过程十分缓慢,并且水中伴有大量泥沙,使得水质变得黏稠,丧失了部分浮力。打电话询问赠我这盏长明灯的亲戚,果然在他发现这盏长明灯的地方,积满了淤泥。只可惜的是,这盏长明灯出土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结合墓志铭的记录,再研究地方史书的记载,或许就能还原长明灯入土后当地的气象变迁。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