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廖霭庭旧居,老西宁的华屋雅舍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时间:2012-06-11 08:10

    青海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系列报道

 

    西宁市南玉井巷4号,有一座建造于1945年的民居,因其主人廖霭庭对青海工商业的突出贡献,也因其浓郁的老西宁民居特色,这幢宅院得到了妥善保护。在青海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因建筑规范、内部设施极具观赏性,这座宅院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六十年来,这座古民居始终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独守着一份宁静与从容。

 

    西宁市玉井巷,繁华都市中的清静之地。清晨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投下形状各异的树影,映在青砖朱门之上。初夏的凉风中,一位耄耋老人拾级而上,推开廖霭庭旧居那扇朱红色的大门,也推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这位老人,是我省著名民俗学者朱世奎先生。他的童年,就是在离此百米之遥的朱家花园度过的,走进这座充满老西宁印迹的民居,老人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一道流动的风景

 

    在老西宁人眼中,玉井巷是一条充满岁月记忆和老西宁风情的巷道。上世纪初,这条巷道里除了在老西宁历史上有名的朱家花园、基家花园等外,“义商”廖霭庭的居所也是一道流动的风景。

 

    说“流动”,那是因为在朱老先生的记忆中,廖霭庭的居所前总有来往穿梭的车马,还有操着各种方言的客商出入。在少年朱世奎的眼中,这与自家“室雅花香满园春”的氛围截然不同。正是因为这种迥异的感受,吸引着朱世奎与玩伴嬉闹之时,偷偷溜进廖家,以满足少年小小的好奇心。

 

    在院落门口,一块写有“廖霭庭旧居”的牌子悬挂在青砖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种青砖在老西宁民居中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朱老先生称之为“水磨青砖”,那是因为这种厚约两厘米、宽四十多厘米的青砖被烧制完毕后,还要浸泡在水中,待完全渗水后打磨取平,因此,虽然已历经了六十多年的风雨,抚摸青砖时,手感依然十分细腻、平整。

 

    厚重的朱红色大门彰显着主人的身份与品位,然而,谁能料到,推开这扇朱红大门,里面竟然有一番“古朴与时尚兼容并蓄”的现代气息呢!朱老先生的记忆中,进入廖家,必须要经过一条石砌小路。再次沿着这条甬道缓步前行时,朱老先生恍若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甬道两侧墙面上下两排的精美砖雕,更是令他赞叹不已。菊花、梅花、葡萄、石榴、牡丹,或方形或扇形的造型为墙面平添几许生机,他说,这些图案都是当时民居装饰常用的图案,寄托着主人追求富贵、平安的美好愿望,而如此大量地使用砖雕,也是廖霭庭家经济实力的一种体现。

 

    砖雕中的风雅记忆

 

    “在新中国成立前,廖氏家族经营的商号在西宁一枝独秀;解放后,廖霭庭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开门营业,恢复市场秩序,为青海的工商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殚精竭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将廖霭庭旧居作为文物加以保护,不仅可以使今人一睹老西宁民居的风采,更因为其是承载名人事迹的故居,教育效果更为直观、更为生动,更为鲜活。”西宁市文管所所长曾永丰说。

 

    这是一座四合院带偏房式古建筑民居,北正房阁楼、东西耳楼、东西厢房及过庭、大门等建筑。朱世奎先生在努力地搜寻记忆片断,每每在院落寻找到一处与他记忆中相契合的物件,老人都会开心不已。 “宅院建筑砖雕艺术高超,图饰花纹繁多,曾经部分釉花纹瓷砖铺地。可以想见,这是一座多么时尚的建筑。整体建筑色彩呈现暗橘红色,木雕精美,布局合理,为西宁民国时期的典型民居。从老西宁保存下来的故居不少,但是规模如此之大,保存完好,基本风貌没有遭到破坏的却不多。”

 

    由于文化、文物保护和城建等部门多年的保护工作比较到位,廖霭庭旧居虽然栉风沐雨六十余载,建筑主体依然保存较好。在西宁市文管所的指导下,曾由廖霭庭的后人出资负责修缮。“因为已被列入文化遗迹加以保护,因此修缮工作按四五十年前居住时的样子恢复,古式家具及生活用品的摆设、庭院和室内的总体观感也要求达到当年的效果。二层主楼,木栏杆、东西房的木式框架结构、青砖雕花、东西角楼、照壁、院内花园等,都保持了原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院内的那口古‘玉井’,依然被保存至今。”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