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家业在青海 我是青海人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张妍 时间:2012-06-13 08:11

    创业,外地人在青海系列报道之一

 

    青海,自古至今,始终张开宽阔的臂膀接纳渴望在她的怀抱栖息、发展的人们,那些远道而来的创业者,是今天引人注目的风景。

    

    批发市场的卖菜人

 

    6月5日清晨五点半,天已经蒙蒙亮,焦红松来到在海湖路批发市场的摊位,开始整理要出售的大蒜。这车从甘肃天水进的红皮蒜有20吨,进价略高于现在的行情,估摸着这一车蒜有可能要赔钱。“做生意总是有赔有赚,这都不算什么,总体上还是赚的。”焦红松用略带河南音的普通话平淡地说,显然对于生意上的亏欠盈满已经习以为常。

 

    焦红松19岁就从河南商丘老家来到当时的西宁交通巷批发市场,和父母一起做姜蒜批发零售生意。刚来的时候,租住在交通巷批发市场一间只有25平方米的平房里,冬天靠生煤炉取暖,一间房里住着三四个人。住的局促不便,吃的也不好,最好的改善是能吃上几串烤羊肉,能买二三十元的皮鞋穿就很知足了。到了2000年6月,海湖路批发市场竣工开业了,“这个市场养人,生意特别好,每天发姜发蒜忙个不停。”焦红松说。入行12年一直做姜蒜生意,一般从云南、河南、山东、甘肃天水、青海乐都进货,其中乐都的紫皮蒜是最好的。年轻人脑瓜活泛,当时焦红松和在市场做姜蒜生意的20多个人联合起来搞分工协作,有的专门管进货,有的专门管销售,两年下来,就实现了小康。

 

    说话间,不断有人要货,有的一下要六七袋。焦红松说,这是他的固定客户,分布在青海的各个地方。他说,一年卖出的大蒜大概有1000吨、生姜800吨。

 

    2007年,蒜价跳水,存货太多,一下子赔进去四十多万元。2008年,他抓住行情赚了百余万元在海湖新区买了房子,去年年底又买了轿车。现在,焦红松因为热心公益、讲诚信、经营有方,成为城西区工商联会员、执委,城西区个私协会会员。“我2009年就入党了!”焦红松开心地说。焦红松始终忘不了青海省工商局组织大伙去乐都大蒜基地与蒜农签订单的情形,这种由政府牵线的产销一条龙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让商户和蒜农都稳稳地赚到了钱。

 

    他说自己对生活很知足,生意不错,夫妻恩爱,一双儿女已经在青海师大附中上初中了,学习都还不错。一家人已经于2007年办了西宁户口。

 

    据西宁海湖路综合批发市场工商所所长莫俊生介绍,市场有商户2000户,河南、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青海人都有,其中外地人占90%,而卖菜的人当中河南人占了60%。外地人之所以占多数,是因为他们能闯、爱动脑筋、能吃苦,现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经营链条。

 

    据介绍,这些外地人多数来自农村,被贫穷所迫当年投亲靠友地来了,现在生活水平多数已经到了小康,有房有车的不在少数。而工商所也为他们致富作出了贡献,除了全力做好市场监管,依法做好为广大消费者维权的工作,还为有困难的个体户捐款捐物,组织大伙儿相互扶持。工商所和全国一样从2008年9月开始免收个体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降低了商户的经营成本;今年为了平抑物价,对商户登门调查登记发放了补贴。而市场公安派出所、市场管理办公室、国税、地税都各司其职。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水、电、卫生、道路疏通、车辆摆放等等这些我们全都管。”这个市场的商户说:“作为目前青海省最大的综合批发市场,就像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一天里多数时间都在这儿度过,在这里做生意,挺顺心,挺不错!”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