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直面“宁夏红”,纵览“宁夏紫”——何以“刷亮”青海色彩产业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利锋 张月环   时间:2015-10-14 10:08   编辑: 张宏   

    金秋宁夏,八百里黄河金岸醉人。

 

    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主办的品味宁夏·聚焦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中央及省级主要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在美丽的银川举行,来自49家媒体的近百名记者实地采访了解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

 

    短短几天时间,本报记者与众媒体同行一起行走在这片备受黄河水滋润的土地上,揽满目晶莹的葡萄种植,探充满传奇的葡萄酒酿制,品贺兰山下醇香的葡萄美酒及文化,注目风生水起的宁夏紫色产业发展,作为来自一水相连、同处西部省份的青海媒体人,为正在努力盛放的“宁夏紫”震撼,思绪起伏。

 

    多少年来,面对品牌知名度高过“青海红”的“宁夏红”,多少青海人叹息,并也一直在奋进,期望“刷亮”青海红。

 

    位居世界四大净土之地的青海,拥有枸杞种植最上乘的阳光、空气和土地,那片矿藏丰富、举世公认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也蕴藏有一方叫做“诺木洪”的辽阔绿洲,这里不仅是全国枸杞连片种植规模最大基地,而且枸杞的品质称得上“中国精品”。

 

    然而,虽占据种植产地环境、种植规模及品质等优势,“青海红”却一直不及“宁夏红”红,甚至成了“宁夏红”的种植附属地,这些年有“青海红”被包装成“宁夏红”面世,已不是什么秘密。

 

    恰在此时,在“青海红”尚未升起与自身资源禀赋匹配、与“宁夏红”比肩的光环时,我们又在有着“塞上江南”美誉的黄河水岸线,看到又一种色彩产业——“宁夏紫”加快崛起。

 

    “青海枸杞一直赶不上宁夏枸杞的市场影响力,主要原因是产业推进起步晚,在销售终端市场缺乏话语权。”不及人红,找寻原因,青海一位枸杞种植生产企业负责人如是而言。

 

    那么,症结仅在于此吗?

 

    或是转眼的时间,或是几年后,我们是否又会面对响彻市场的“宁夏紫”,如同今日面对“宁夏红”般叹息呢?

 

    从大漠戈壁红彤彤的“青海红”,到辽阔油菜花海璀璨的“青海黄”;从纯净田野多姿多样的“青海绿”,到举目之间尽可一览的“青海蓝”…….毋庸置疑,美丽青海高原厚土,不乏可能如“宁夏红”、“宁夏紫”一样蜚声国内外、成为经济发展“金名片”的色彩资源。

 

    问题是,从资源优势到优势经济,我们要迈出怎样的“快转”步伐,才能避免资源优势与市场弱势不等的尴尬?才能不再为错失发展光阴、错失市场主动权遗憾?

 

    从品味宁夏·聚焦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中央及省级主要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的举行,到活动中采访感受到的点点滴滴,我们希望以媒体人的视野,捕捉到同在一个大区域,青宁两地在开发“色彩资源产业”方面差距表象背后丝丝缕缕的原因。

 

    “聚力而为,聚力推进!聚合全域力量打造宁夏“紫色产业”发展,这是此次宁夏人组织主流媒体大型采访带给大家的最大感受。”

 

    近年来,宁夏高度重视葡萄酒产业发展,出台《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推动“紫色产业”发展。

 

    根据规划,宁夏争取到2020年实现“五个一”目标,即推进100公里葡萄文化长廊建设,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建成100家以上高品质酒庄,实现1000亿元综合产值,吸纳10万人就业。

 

    目前,宁夏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9万亩,其中酿酒葡萄51万亩,建成酒庄72家,正在建设的有58家,葡萄酒年产量20万吨(近1亿瓶),年加工能力近27万吨,综合产值达65亿元。

 

    保乐力加、轩尼诗、张裕、长城等国内外一批知名葡萄酒企业来到贺兰山东麓建基地、酒庄,西夏王、贺兰山、加贝兰等一批自主企业品牌迅速崛起,宁夏产区现已成为世界葡萄酒界的“明星产区”和“酒庄酒产区”。

 

    “有规划,有目标,更重要的是行动落实有力。”

 

    在这场千亿元“紫色产业”打造行动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不是在单枪匹马闯市场。一路走来,从种植生产到市场拓展、到品牌宣传,他们在多重力量支持下行进。

 

    这次参与走进宁夏采访的媒体,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经济参考报、凤凰网、香港文汇报以及全国众多省区主流媒体,宣传平台省上部门搭建,直接宣传受益方是企业。

 

    采访期间,媒体团走访了多家葡萄种植企业和葡萄酒生产企业。每到一处,记者们不断用笔、用相机、手机记录拍摄,一条条图文并茂精彩的微信由现场快速传播到四面八方,一篇篇聚焦宁夏的新闻报道密集在各地刊发播出。

 

    显而易见,如此“请进来”形成的对外宣传传播效应,精彩程度远远胜过单纯的广告,投入则肯定远远少于广告费用。

 

    “我的投资在宁夏仅仅是这个产业的冰山一角。环境、政策、前景,吸引大量中外客商来宁夏种戈壁滩,经营葡萄产业。”从服装加工业转型到“紫色产业”的类人首酒庄投资商说。

 

    政府每年投入2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0亿元。可以说,全社会投资葡萄产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与宁夏优越的政策环境紧密相关。

 

    宁夏将葡萄产业列为全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十大任务之一和四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之首重点推进,确立了“小酒庄、大产区”的发展模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产区保护、资金投入、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市场推介等方面,全力推动葡萄产业快速发展。

 

    “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不远的几年中国会在这里创造奇迹。”立兰酒庄负责人指着绿意葱茏的种植基地说。

 

    采访中,无论是深入一个个酒庄参观,还是走进种植基地采摘体验;无论是倾听企业家壮志凌云的图谋,还是听农民群众参与发展收获的喜悦;无论是看一对对新人在酒庄拍摄、游人游览酒庄,还是车行途中透过车窗浏览连片不断、微风中飘曳的葡萄藤,都能强烈感到宁夏人举全力打造“紫色产业”的行动和信心。

 

    它山之石可攻玉!采访中这句老话一次次在我们脑海泛起。纵观“宁夏紫”,直面“宁夏红”,以小观大,由彼及己,我们不由想,青海“色彩产业”何不能借宁夏聚力发展路径,去创业,去打造,去实现高点跃升,向世界撒出青海赤橙多彩的“金名片”,进而让追赶发展的脚步在未来一天变成领跑发展的脚步。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