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

西百:西宁最早各族人民喜爱的百货店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魏金玉   时间:2016-01-24 13:08   编辑: 刘海钧   

    青羚网讯 2015年12月,西宁西大街百货大楼(简称“西百”)迎来了一块“青海老字号”的牌匾。站在零售行业外,也许你永远不能体会这块老字号牌匾有多少分量。西大街百货大楼党委书记李沁蓉说:“企业能拿到‘青海老字号’的牌匾实至名归,西大街百货大楼不仅是西宁市最早的百货大楼,更是西宁最早的民族商店。经历几十年的发展,西大街百货大楼诚信经营、优质服务、顾客至上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依然是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百货商店。”

 

    西大街百货大楼是西宁最早的百货商店,1957年7月开业时为3层砖砌西式建筑,后扩建为4层,营业面积2000余平方米,商品有5000余个品种,当年的营业额达237.97万元。

 

    在《西宁市志·商业志》的记载中,我们看到了当年西百人气爆棚。“商店地处闹市,东接人民剧院,西邻西宁饭店,货源充足,商品品种繁多,服务周到,平日里顾客络绎不绝,到节假日,各楼层大厅、楼道人流如潮,有拥塞之患,选购商品时延宕时间。”由于商店管理有方,制度合理,用人得当,奖罚分明,1979年以来多次被评为西宁市商业体系先进集体,1985年荣获商业部和省、市授予的“文明单位”称号。

 

    西大街百货大楼是由老一辈职工和现在的员工一起打造的老字号商店,从国营到民营再到私营,这块“青海老字号”的牌子来之不易。面对西门商圈的激烈竞争,2007年企业将发展方向确定为适合老百姓需要的路线,让企业逐渐走出困境发展起来,一直走到现在。而在西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在西宁百货系统中走在前列。

 

    西宁最早销售金银的商店

 

    与西宁市的其他百货商店不同,西百成立之初也是我省最早的民族用品商店,1957年开业之初,专门设立了民族用品专柜,并且被特许了其他百货商店没有的特权——销售金银饰品以及玛瑙、珊瑚、松石等珠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金只有银行才能销售,而且管控得很严,但西百作为民族用品商店是青海唯一能销售金银的百货商店,我省各州县的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的顾客都来西百购买商品,也因此,西百在州县群众中的知名度很高,直到现在,西百的顾客群中很大一部分仍是州县顾客。直到如今,很多州县顾客依旧习惯来西百购物,这是对西百放心,也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和感情。

 

    如今在北京养老的先巴,是当年民族用品柜台的小组长,“当年民族柜台出售的商品,有藏族、蒙古族妇女佩戴的大小银盾、带环、手镯、金银戒指、耳环等商品;还有藏族、蒙古族、土族人民做衣服镶边用的毛氆氇、狐皮等。”她说:“土族妇女戴的毡帽是从天津产的,装饰帽子的丝绒花、绸子花以及织锦缎都是从杭州或南京进货的,藏族群众穿的镶边大襟衬衣是青海民族服装厂加工的,藏族群众使用的腰刀是甘肃产的,金银饰品则是从当时的青海民贸公司进货。我还记得,土族顾客喜欢用色彩鲜艳的丝绒花或绸子花装饰帽子,我们就投其所好,进了一些小月季花形的绸子花。”

 

    民族团结小故事随时发生

 

    最早的民族用品商店,自然随时发生着民族团结的小故事,多到大家都记不清了。当年,为了方便藏族顾客选购商品,西百特地选调了4名会说藏汉双语的营业员。对于不会藏语的其他营业员,商店也开展了藏语、藏族风俗习惯等知识的培训,使得每个营业员都能简单地用藏语说“你好”“再见”以及数字。如今,西百在职的老员工都能说上一两句藏语,尤其是用藏语说数字。

 

    每逢少数民族节日,西百都会积极组织货源,开展让利活动,这是西百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传统,也让各族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张善芹是江苏人,如今退休多年的她说话还带着江苏口音,却能说几句地道的藏语。她回忆说:“当年商店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会简单的藏语,就是为了方便和藏族顾客交流,了解藏族顾客的需求。”让张善芹记忆犹新的是,藏族顾客对营业员的放心,“藏族顾客在柜台看好商品后,从皮袄里掏出来的是扎好的一百元一捆的钱,他们直接把一摞摞钱放到柜台上让我们营业员自己数钱,对我们很信任,当然我们也从来没出过错误。”藏族顾客一来就是一大群人,赶上中午就坐在店里或店外,拿出糌粑或风干肉吃午饭,营业员便会提着暖瓶给他们倒开水。

 

    1998年退休的卓玛,是当年西百专门从黄南藏族自治州调来的藏族营业员,让她记忆深刻的是,上世纪80年代,民族柜台不仅吸引了我省以及周边藏区的藏族顾客,也吸引了不少外国顾客。她说:“我第一次接待的外国顾客来自日本,他们跟着翻译来到我们的柜台,对藏族佩饰爱不释手,买了不少东西,当时还邀请我们营业员一起合照留念。后来外国顾客来得多了,我们也见得多了,也就不稀奇了。”

 

    送货下乡、下厂矿方便群众选购

 

    西百总务科科长尹绍林回忆起当年送货下乡,当年交通不发达,州县的群众到西宁不方便,又是民族用品商店,所以西百组织人员、车辆、货物到各州县销售,方便州县的群众购物。“我们用汽车拉着生活用品、皮鞋服装到牧区、龙羊峡、热水煤矿等购物不便的地方销售,凭的就是一股热情。我当年到龙羊峡时,一路上全是沙石路,北京130货车早上从西宁出发,下午五六点才颠簸到正在建设的龙羊峡,货物卸货后货车就走了,我们几个年轻人支着帐篷在龙羊峡销售,一待就是一个月,吃住都得自己解决,但看到当地的牧民、建设龙羊峡的工人蜂拥着来买东西,再听着大家夸我们送货下乡的服务好,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西宁市志·商业志》对此专门有记载,“1979年,西宁市开展便民活动,组织人力摆摊设点,积极推销,送货下乡、下厂矿,送货上门,方便群众。西大街百货大楼职工带上样品到龙羊峡等十多个地方销售商品,一年内销售额达到100万元。”

 

    西大街百货大楼大事记

 

    西百的一名老主任彭彬彦说,上世纪80年代,西大街百货率先实行岗位责任制,在营业员管理方面成为当时西宁第一个采取“多劳多得制”和计发奖金,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西百的信誉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说:“当时,各州县的百货公司都来西百取经。”

 

    ●1957年7月开业,三层,当年营业额237.97万元。

 

    ●1965年职工124人,销售额517.26万元,利润22.79万元,上缴营业税15.52万元。

 

    ●1976年职工209人,销售额1150.99万元,利润66.17万元,上缴营业税34.53万元。

 

    ●1985年职工342人,销售额2759.8万元,利润193.42万元,上缴营业税110.53万元,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

 

    ●1992年为全省首批转换经营机制,实行“四放开”改革的试点企业。即:经营、价格、用工、分配放开。同年,根据商业部“支援农业、方便农民、扩大流通”的号召,设立了农民顾客接待站,为农民顾客免费供应午饭,送货到火(汽)车站;与武警一支队等单位结成居民共建文明单位,荣获全国执行物价计量政策法规最佳单位。

 

    ●1996年兼并了西宁饭店。

 

    ●1998年改制成立股份合作公司。

 

    ●2004年与青海三榆集团重组成立西宁市西大街百货大楼有限公司。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