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餐桌的“清真老八盘”
已近失传的青海回族传统宴席“清真老八盘”正在青海雅君餐饮有限公司的着力挖掘和打造下,全新亮相。
这些具有悠久历史,承载着青海清真饮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内涵的宴席被挖掘整理并推出,不仅将向人们展示出青海回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其现实和历史的意义都是非同寻常的。
据了解,“清真老八盘”宴席在青海回族民间一度盛行流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近失传。青海雅君餐饮有限公司正在努力发掘回族传统饮食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将整理出传统“清真老八盘”宴席。
(一)
据青海雅君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雅君介绍,俨然有“清真全席”之气势的“雅君清真老八盘”宴席,主要原料是牛、羊、鸡肉及时令蔬菜,制作中多为油炸和蒸制;宴席由茶品、面点、油食、干果、(辅菜)凉菜、(主菜)热菜、以及暖锅、后四碗共八道三十六品美食佳肴组成,取名“八”之数,意即美满、发达之意,“三十六”更表达了回族群众期盼“六六”大顺的美好心愿。
这种宴席不仅摆法有讲究,而且上菜时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不仅充分展示了青海回族的饮食文化特色,也表现出中华传统思想对中国人衣食住行消费生活的文化主导和对传统伦理价值的核心——礼制,达到了最大范围的认同。
虽然岁月的刷洗曾让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所蕴涵的文化意味历久弥新;尤其当我们的目光伸向历史的深处时,总会不由得怦然心动!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青海清真菜的烹调技法,早先以炮、烤、涮为主,较多地保留着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由于回、汉、满、蒙等各民族长期杂居,从事烹饪行业的回族人特别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中好的烹饪方法,因而使青海清真菜的烹饪技法由简到繁、由少到多,日臻完善,炒、熘、爆、扒、烩、烧、煎、炸无所不精,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清真菜体系。
有史料记载,早在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卷十专收有《回回食品》,记载了10余种回回食品的制作方法;元代的宫廷食谱《饮膳正要》中也收有河西米粉汤、抑蒸羊等清真食品。
清真全席在清代名列宫廷大宴,驰名京城;而独具特色的“雅君清真老八盘”宴席,堪称是青海清真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尤其让人赏心悦目的,是“雅君清真老八盘”宴席对传统清真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这里不仅有芳香的茶事,让一向司空见惯的熬茶、奶茶、盖碗茶等等都成为了一缕记载地方文化芳香的景致;也有不仅寓意着人们企盼“四季发财”或“四红四喜”的美好寄托的油香、馓子、麻花、“花花儿”等让人垂涎欲滴的油食,更有承载着一个民族曾经用心智煎炸出嫩香的那段久远记忆;也有用麦香捏成的面点花朵,宛如绽放在高原上的绚丽花朵,不仅飘散出悠久的清爽,更记忆着古朴的麦香。
在“雅君清真老八盘”宴席上,真让人大开眼界的还很多!民族风俗与宗教往往交织在一起,哪怕是小小一盘果碟里,也还蕴涵着人文的情怀和浓厚的虔诚心境。
大凡在重要的活动中,青海的回族人们都要给客人摆放干果果碟。在摆放这些果碟时,都要念“台斯密”(一些祝福的话语),所以在回族人眼中,果碟又成了吉祥之物,有吃后还可以消除疾病的说法。
虽然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虽然青海本地并不出产诸如葡萄干、花生等物品,但在历史长河的大水漫长的冲刷中,尤其伴随丝绸古道上商贸往来的声声驼铃和茶马故道上的萧萧马鸣,智慧的青海回族人在艰难的生活岁月中,却更巧妙地把许多其他民族生活中折射着人文思想和人本光芒的文化韵味,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积淀,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吃花生,寓意着“多子多福”的希望;吃枣儿,取“早生贵子”的谐音;吃核桃,则寄托着“百年好合”的美好祝福……
由于特殊的高原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回族穆斯林群众特殊的生活习惯和饮食风俗影响,在青海传统的清真老八盘宴席上,凉菜最初出现在席面上的意义,仅仅是为了表达东家对客人的一份格外的敬重和心意。因而那些选料精细、口味醇香、脆嫩、爽口不腻,色泽艳丽,造形整齐美观,拼摆和谐悦目的凉菜,却都是以辅菜的形式而摆上了席面。
于是,在“雅君清真老八盘”宴席上,我们却依然能够体察到生活在青海大地上的回族穆斯林群众的生存状态、社会需求等精神和物质活动的表象,更能体悟到勤劳智慧的人们赋予食物的深层象征含义。因而也有人对”雅君清真老八盘”宴席上的凉菜做了这样的注释:虽然作为辅菜,单从制作的繁杂工序和用料的格外讲究上看,花样翻新的凉菜,则是好客的主人对尊贵客人表达诚挚心意的一个重要细节。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