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大美青海

描绘碧水蓝天绿意盎然的青海画卷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林玟均   时间:2016-01-19 09:39   编辑: 张宏   

    完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实施山水草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祁连山和柴达木水源涵养地、河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

 

    长期以来,先行、推进、构建———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在世界第三极密布竖立,一个个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让生态功能整体得到恢复和强化。

 

    我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实施好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落地的重要抓手。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我省对全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的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必须加倍珍惜。

 

    实施好重大生态工程,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是我省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更是我省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如何实施好重大生态工程,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当自觉担负起对国家生态安全的特殊责任,抓住我省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政策机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深入落实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科学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注重抓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

 

    拥有天蓝水清地绿、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人的愿望。

 

    我们期待着,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浸融在每一个青海人的血液里、骨子里,人人都成为生态保护的主角,倾心尽力构筑生态屏障,守护高原绿肺。我们也期待着,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顺利实施,让青海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天边玉树 播绿江源护佑中华水塔

 

本报记者 张多钧

 

在玉树,许多生活上的平常事往往变得极不寻常。对绿色司空见惯的人,很难想象雪域高原官兵对于绿色的渴望。

 

在玉树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要难。但是武警玉树州支队官兵们不信这个邪,他们请教专家,反复试验,历经数次失败后,终于摸索出一套有效种植方法。挖开地表,铺上牛羊粪,从山里拉回黑土,种上红柳、黑刺,冬天“穿上棉衣”,风大“左扶右支”,营区终于有了第一棵树。

 

官兵们坚持植树种草,美化家园,渴望春天永驻。可就是这样百般呵护,许多树苗栽下一两年后还是死了。虽然“广种薄收”,但官兵们坚信“天道酬勤”。栽了死,死了栽,支队大院内树木“几代同堂”。

 

玉树处在一个“风吹石头跑,四季大雪飘”的环境,很难种出新鲜蔬菜,于是官兵们在营区1.5亩的盐碱地上挖出2米深的壕沟,在下面垫上黑土,在地表焊上铁架、铺上地膜,盖上草帘,架起火炉,建成玉树第一个大棚温室,被官兵们称为“绿色氧吧”。

 

几年过去,在每个中队的温室里,都能看到一垄垄碧绿的小油菜、菠菜、水萝卜,对于常年见不到绿色的战士们来说,它们是宝贝。每年七八月,丰收的季节,官兵们都舍不得摘,因为小小温室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花房、公园。“赏绿去!”空闲时候,官兵们去温室的脚步一如相亲。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玉树、绿色玉树建设步伐,充分调动全民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武警玉树州支队先后3次赴玉树市东风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栽种黑刺2150余棵,为震后的三江源增添了春的色彩。

 

支队先后投资190余万元,因地制宜美化环境,在房前屋后种草植树,在温室菜园栽花点豆,先后种植黑刺、红柳、松树等7个大类1200余棵,营区绿化率达到90%,形成了班有花卉,室有盆景,院有鱼池的美景。所属单位营区均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靓丽风景。先后被评为“绿色营区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积极组织部队投身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工程建设中,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绿化保护植被,义务植树14.3万余株,种草1350余亩。

 

“在玉树,凡是有军营的地方,都会有一片绿荫。”这是当地群众的由衷赞叹。武警玉树州支队支队长范玉龙说:“建绿色营院,更要绿化驻地,播绿江河源,再苦再难也不能等。”官兵让绿色从军营“走出来”,向周围顽强辐射……

 

如今,扎西科军民林、通天河畔2万余棵白杨、2千余亩红柳、黑刺形成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防护林带。玉树的天空更加湛蓝、空气更加清新。巍然屹立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作证:武警官兵播绿三江源,堪称“中华水塔”保护神。

 

    雪域果洛 把绿色还给辽阔草原

 

    本报记者 才让多杰

 

    牧民索桑的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下贡麻乡。这里17.3万亩的草场中,曾有着4.7万亩草原严重退化,大片裸露的土地上布满鼠洞,大风一来,黑土漫天。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的索桑来说,放牧是祖辈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特殊生活方式,从未想过会放下牧鞭。

 

    2014年春天,索桑依然决然地放下牧鞭,带头成立了索合青牧委会饲草种植合作社,并在短短2年时间里,在4200亩的草场面积上撒下了草籽。

 

    至此,索合青牧委会的127户牧民放下牧鞭加入合作社,开始为守护生态屏障三江源,弃牧从农。“我们一分也不用投资,只要参与到合作社,一年每家每户还能增收4000多元。这样不仅黑土滩治理了,牧民还能拿到分红。”索桑高兴地说,现在全牧委会508人放下牧鞭,积极参与到黑土滩治理上。

 

    索合青牧委会共有205户918人口,是一个纯藏族集聚的牧业村。全村草场面积17.3万亩,其中黑土滩面积占4.7万亩。近年来,这里的黑土滩面积不断扩大,超载放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70%草场面积遭到破坏。

 

    通过草场流转的方式,由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服务,确保种植效果。按照保护生态发展的总体思路,脚踏实地致力于保护生态、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积极探索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通过生态畜牧业建设项目,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效益日益显著。

 

    “通过这两年的学习,种草业对我们这些牧民来说并不难学。对于草原牧民来说,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着这片草原。比起前几年,自觉保护生态在大多数牧民心里已经形成共识,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索桑说。

 

    如今,和索桑一样,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依旧活跃在这片草原上,不同的是他们放下了牧鞭开始了草原的治理和修复。

 

    “草原牧民在保护草场、保护高原生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们牧委会的村民保护生态的意识非常强。”牧民夏保老人说,冬季,每天组织当地牧民群众到草山上巡逻,承担起灭鼠、森林防火灭獭、防火、病虫害、沙化治理、草原建设及监测草原植被恢复情况。

 

    “以前为了钱过度放牧,生态退化后大家不得不禁牧减畜,生活变得清苦。”索桑说,牧民真切感受到生态退化的后果,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为下游减少一些“麻烦”。

 

    如今,草原牧民不仅承担了草场的治理、养护工作,还宣传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有效地保护了草原,遏制了草原违规放牧现象,使得甘德草原生态得到了更好的恢复。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