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让土得掉渣的故事富有诗意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马丁   时间:2015-05-05 09:50   编辑: 禾力   

    

    书的封四勒口有则小故事: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大江健三郎在墨西哥城一家作家经常光顾的酒吧邂逅了一位上了年岁的绅士。“你认识墨西哥的小说家吗?”绅士问。大江回道:“知道一部作品,那确实是一部出色的小说……那位作家可是理应位于拉美文学中心的人物啊……”两三天后,当大江再度前往那家小酒馆时,酒吧柜台上就有一部留给他的、附有胡安·鲁尔福签名的书。这就是《燃烧的原野》。没过几年,鲁尔福去世了。

 

    《燃烧的原野》(199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胡安·鲁尔福全集》中译为《烈火平原》)收入鲁尔福在《佩德罗·巴拉莫》之前创作的描写墨西哥乡土世界的17个短篇小说。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农民的命运何其相似——土地是农民的生命。哈利斯科的农民为了土地去闹革命,革命结束后政府允诺给他们分地,当他们哼哧哼哧地长途跋涉,又途遭匪劫,丢掉了用来防身的武器和马匹,跑去看地时,却发现上当了(《我们分到了土地》);一场自然灾害导致的恶性循环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发洪水了,穷人家的牛给洪水卷走了;牛没了,穷人家的女儿嫁不出去了;嫁不出去,就要沦落为风尘女子了(《都是因为我们穷》);一个叫塔尼罗的男人受烂疮病折磨多年,要求家人带他到远方的塔尔葩去见圣母赎罪以“创造奇迹”。经过艰难的朝圣之旅后,他怀着被治愈的希望,在路途的终点客死他乡(《塔尔葩》)……这一幅幅命运图像可曾从我们清晰的记忆和熟悉的视野中淡去过?同样是乡村题材、农民故事,在鲁尔福笔下没有我们所“习惯”了的浪漫的田园牧歌或廉价的怜悯之情,而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生活的种种可能,探索人的生存困境。

 

    是的,探索。是鲁尔福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大胆探索与突破,给那些土得掉渣的故事赋予了咀嚼不尽、回味无穷的诗意。比如:摒弃传统小说中“全知作者”叙述故事,换为由小说人物自己的言行去呈现性格特征及其命运走向。比如:运用独白和对白、暗示和隐喻,甚至意识流。有些小说几乎通篇都用对白布局完成(《北渡口》)。比如:强调氛围营造,淡化情节背景——尤其对于短篇小说。比如夸张以致荒诞地描写荒凉干旱的自然环境:“看不到一片树影,或是一颗树种,或是哪怕一块根茎……”偶尔飘来一朵乌云,“一滴硕大的水珠掉落下来,在地上砸出一个小坑……只掉下一滴。”好的小说早已朝诗的方向改造着自己最诱人的部位。

 

    有人说,没有鲁尔福,也许就没有《百年孤独》。这或许只是可能性假设。不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确曾这样叹服鲁尔福小说的艺术魅力:“在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后我还没有这么激动过。《燃烧的原野》令我震撼。那一年余下的时间,我再也没法读其他作家的作品,因为我觉得它们都不够分量。”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