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江源文化

宽广的视野 透彻的分析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牛学智   时间:2015-11-27 09:14   编辑: 张宏   

    ———关于郭守先的文学批评

 

    郭守先的批评实践,属于文化现代性批评。

 

    简而言之,首先,他有个总体视野。之所以叫“士人脉象”,是因为在他的眼里,青海文学,特别是青海当前文学运行中所表露出来的青海整体人文现状,具有普遍性。也即是说,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作为地域文化之一种,青海作家作品在价值取向上,整体呈现为对人所遭遇的基本生存生活、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疑难问题的书写,彰显的是青海现阶段的普遍性,而不是个别性。这样的一个批评能力,需要文化现代性的思维,而不是个体本位的感性认知和自我为中心的私密经验。其次,他有个鲜活的文体支撑。无论作家论,还是作品论、思潮论,他的立论一般是通过对象世界的具象研究上升到人文普遍性,践行对话的和沟通的诗意话语方式,甚至有时候是诗化语言和小说家、散文随笔家语言,灵动、轻逸、心灵化。比如对周存云、许常绿、蓟荣孝、九雅弃官等诗人、散文家和网络文学作家的论评,即是如此。像释放C盘一样,先进行绵密温软的对话交流,过滤出对象世界的价值残余,然后把残余置于当前的政治经济话语语境再度审视,其得与失,也就不单是个人的,而是整体人文的了。如此做,其实是对主体感知性人文直觉的理论化凝聚,避免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浅层次一对一式小作坊批评模式,恰当放大了文学叙述的社会功能,文学思想也就突出于其他学科话语能量了。所以从思想力量来说,他的文本或许更接近邓晓芒、王晓明和秦晖等人的路径,而不是他所喜欢的朱大可、李敖、熊培云等。再次是他有个切实的现实生活语境支持。阅读他对摩罗的批评,对曹谁的语重心长和对李少君的委婉指责,最令人信服的倒不是他掌握了多少多么惊人的新知识和新理论,而是对于当前中国普遍性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对基层日常生活一般观念、信仰和知识的透彻分析。

 

    又由于他的视野一直在普遍的社会现实层面,所以他的批评最终接近了文化现代性批评视野———显而易见,这是一种思想论述的路径,而不是具体学科规定性的专业技术例行作业。在多数西北文学批评还停留在乡土的、民间民俗文化的和少数民族知识的转译与誊写之时,或还停留在以个人修行的名义换取普遍性信仰、替代价值错位而来的古代社会具体道德伦理文化的时候,郭守先的眼光已经盯在了现代社会、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如何自觉的高度,这不啻为西北文学批评界的一道耀眼光芒。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