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祁连山

(专刊副刊9月16日8版)编者按:(分离(9929383)-20220916100344.jpg

中国西部祁连山脉,是一片被时光凝结的神秘高地,似一座横亘于青藏高原洪荒之地的绿色湿岛。黑颈鹤高山和夏雨夫妇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多年,它们在此纳凉度夏,成为这里的主人。

为拍摄黑颈鹤夏季育幼的真实生活场景,我克服了环境和气候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记录黑颈鹤以及它们邻居的日常生活,为它们写真,揭示更多的黑颈鹤家庭的故事细节,为人们呈现了黑颈鹤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黑颈鹤夫妇属于大型涉禽,每年3月末4月初,从遥远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和云贵高原迁徙来我省青海湖、祁连山、隆宝滩等地,开始它们夏季繁育生活。在近8个月时间里,它们要完成从交配、筑巢、产卵、育幼到迁徙离开的全过程,度过一个繁忙的夏季。

沼泽湿地是维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这里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生物链,是众多野生鸟类和动植物的生命之源。湿地草甸对于飞鸟而言堪称完美,每年有近千只不同种类的候鸟来此建立家庭,繁育后代。

黑颈鹤的巢比较简陋,以就近的枯草堆积而成。如果没有特殊的环境变化,它们会一直沿用上一年的旧巢来孵化幼雏,在原有旧巢的基础上稍作修补继续使用。母鹤每窝产两枚卵,夫妻共同孵卵并承担幼鹤养育责任。

黑颈鹤幼雏属于早成鸟,出壳几小时后就能跟随父母寻找食物。黑颈鹤夫妻对幼鹤倍加爱护,处处小心翼翼,喂给幼鹤的食物都要经过水洗后再给它们吃下,以保证食物干净卫生。在最初的几小时内,细心的父母会教给幼鹤如何接住父母送到嘴边的食物。

为了进一步深入宣传青海省鸟黑颈鹤,讲述它们的生存故事,我和伙伴们,用三年时间将黑颈鹤育幼的家庭故事搬上了央视屏幕。大型生态纪录片《黑颈鹤成长日记》,6月5日在CCTV-9播映后,引来了全国观众的广泛赞誉,黑颈鹤栖息育幼的故事感人至深。该片从黑颈鹤“迁徙回归”“交配孵卵”“抚养育雏”“锻炼成长”“迁徙越冬”“幕后花絮”六个章节向观众翔实介绍了黑颈鹤的生存状况、习性、幼鹤成长经历以及它们所生存的湿地生态环境等科普知识,感受它们生活和情感世界中充满的艰辛与挑战。透过本片的科普教育功能, 达到唤醒全社会热爱自然、关注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特别是激发少年儿童热爱自然,爱护环境以及对野生动物的喜爱和关注的目的。

众所周知,拍摄野生动物难度很大,在沼泽湿地拍摄野生飞禽难度更大。场景调度、机位设点、人员设备伪装等,给摄影师带来了挑战。整个拍摄周期结束,我们累计步行超过500公里,和黑颈鹤一家共同经历了无数个风吹日晒和极端天气的考验。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黑颈鹤全家都在为幼鸟小雨学会飞行而高兴的时刻,哥哥小雪随父亲高山练习飞行时,不幸撞到高压输电线摔落下来,造成了重伤,这天距离两只幼鹤出生仅108天。不幸发生后,我顾不得沼泽湿地有陷落的危险,蹚过泥泞的沼泽湿地,迅速跑向出事地点,及时救起了严重受伤的小雪。简单的救治已无济于事,它伤得太重了,我们心急如焚,但也束手无策。情急之下,在经当地森林公安部门的准许后,我们连夜将受伤的小雪送到150公里外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去救治。

车外暴雨如注,盘山公路更显崎岖难行,海拔更高一些的山上开始降雪,我们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在朝夕相处的230多天里,摄影师们已经和黑颈鹤一家产生深厚的感情,黑颈鹤家庭不幸的遭遇令我们心痛。

经过救护中心专家和兽医的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小雪的生命,15天后小雪死亡。意外的不幸,使黑颈鹤高山一家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对于父母来说每只幼鹤都弥足珍贵。痛失小雪后,年轻的父母在这次的教训中也得以总结成长。失去哥哥的陪伴,性格孤僻的小雨显得更加孤单了,幼鹤成长过程中体会了快乐,也饱受了生存的烦恼与不幸,它要像父母那样去顽强地谋求生存,经历了这些,小雨显然变得更加坚强起来。

本片旨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电视艺术形式高度契合,以不同的视角和深度呈现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之美,人与自然之美,动物与自然之美,用影像的方式关注和传播我们身边生态保护成果和生态保护的必要性,为国家公园动植物宝库留存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珍贵影像档案。

责编:乔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