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门的山乡巨变

(专刊副刊中心,9月1日七版)峡门的山乡(16428992)-20230901104543_proc.jpg

鸟瞰峡门镇。

(专刊副刊中心,9月1日七版)峡门的山乡(16428986)-20230901104507_proc.jpg

藏族舞蹈是峡门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

(专刊副刊中心,9月1日七版)峡门的山乡(16428994)-20230901104617_proc.jpg

孙家庄村一位老者在观看村里文化墙的绘制。

(专刊副刊中心,9月1日七版)峡门的山乡(16428990)-20230901104649_proc.jpg

直沟村村民赵太云靠养牛走上了致富路。

(专刊副刊中心,9月1日七版)峡门的山乡(16428988)-20230901104719_proc.jpg

射箭运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时值初秋,大佛山依然林木葱茏,绿意盎然。位于它西侧的峡门水库,碧水微漾,润泽着山下的土地。

站在山顶鸟瞰,山下的峡门镇梁峁起伏,沟谷连绵,田畴纵横,村庄错落,宛如一幅宁静的乡村风景图。

峡门镇地处脑山地区,山大沟深,土地瘠薄,自然条件恶劣,曾经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一个深度贫困乡镇。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峡门的汉族、藏族、回族等各族群众,不等不靠,在大山深处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村庄美、文化活的乡村新画卷。

石头不背了,“苦性”不能丢

在民和,只要一提起峡门镇,人们就会联想到那里出产的“七彩石”,联想到敢赴大山里背石头的峡门人,然后,自然地连带出一句叹服:“唉!峡门人的苦性大!”所谓“苦性”,在青海方言里是“能吃苦耐劳”的意思。

在峡门镇境内,有一条西南走向、长达15公里左右的石峡,通往峡谷深处的拉脊山支脉青沙山。在这条深山峡谷中,出产一种富含多种致色矿物的石头,表面粗糙的原石经打磨抛光后,石面呈现出纹理绚丽的精美图案,极具观赏收藏价值,这让当地群众看到了深藏其中的致富门路。

从21世纪初,峡门镇便兴起了一股进山背石头的风潮。从峡谷深处向外背运石头,既是一件苦力活,也是一件冒险活,一条长达十几公里的羊肠小道,峡口处山路狭窄,崎岖多弯,外侧峭壁,下方则是峡门水库,一路的风险可想而知。

然而,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当时长年有数百人起早贪黑行进在深山峡谷背石头。

对峡门镇直沟村党支部书记赵国福来说,当年背石头的情景历历在目。

赵国福说,以前他在柴达木打零工,后来看到乡亲们从山里背石头能卖上好价钱,他心动了,从2008年起,他也开始背石头挣钱。

2011年一次进山,他瞅准了一块纹理非常好看的七彩石,但石头的分量也不轻,足足有200多公斤。

“一块好石头很难得,得到了哪有放弃的道理?”赵国福说,他断定只要把这块石头运出山口,就一定能找到好买主。

但把200多公斤的石头从半山腰拉到山下,再用摩托车运送到峡谷口,谈何容易。

“从半山腰捡石头的地方到山脚有1000米,用钢丝绳把大石头拉到山脚下,足足花了3个小时。”赵国福说,200公斤重的大石头,放在两轮摩托车上拉运很难骑行,在十几公里的峡谷小道上先后摔倒了好几次,幸好没伤着人。

进山背石头回报很丰厚,但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后来,随着环保政策的宣传日渐深入,乡亲们渐渐明白了,要想留住绿水青山,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靠背石头了,这样的挣钱办法虽能得一时之利,却不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长久之计。

在大山里背过石头的峡门人不缺“苦性”,更有着对好日子的渴盼。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峡门镇,给峡门人带来了希望。一系列扶贫政策的落地,一个个驻村扶贫干部的奔忙,与峡门人的勤劳肯干,汇成了山乡拔穷致富的强大力量。

大佛山下林木葱茏,风光优美。赵国福一家人利用庄廓周边的空地散养土鸡,园子里种上点绿菜,在家门口经营起了露天农家乐,仅这一项,每年旅游旺季能有好几万元的收入。

同样背过石头的直沟村村民赵太云则转向家庭养殖产业,筹措资金修建家庭牧场,走上了养牛致富路。目前,他的家庭牧场已经有35头牛,一部分在家门口喂养,另一部分则赶到大山里放养。

在产业发展资金、“530”贷款等脱贫产业扶持资金的支持下,峡门镇 700多户贫困群众通过劳务经济、家庭牧场、特色种植、个体经营等产业,摘除了穷帽、拔掉了穷根。在2195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的扶持下,峡门镇16个村的村集体经济风生水起,年度收益达260余万元。

肯“下茬”肯吃苦的峡门人,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一条条新的致富路,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用勤劳双手编织着美好的新生活。

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

初秋,一个阳光明丽的上午,笔者来到峡门镇孙家庄村,村委会小院大门两侧的墙面上,以乡村振兴为题材的宣传画十分醒目。

走进小院,画师正在专心绘画,一位七旬老人看着墙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画,微笑着频频点头。

行走在孙家庄村的巷道里,干净的硬化村道、整洁的庭院,让老村庄面貌一新。

“都是党的政策好,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挑水吃变成了自来水,还享受了美丽乡村建设、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提升工程,让老村庄变成了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孙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孙永杰说。

到了峡门镇甲子山搬迁新村,映入眼帘的则是一幅规划有序、新颖别致的美丽乡村新画景。走进村民李成祥的家,屋里屋外收拾干净整洁,面貌一新。堂屋里,土炕后墙上挂着一幅大型的刺绣品,画面上的花朵红红火火,正与入住的新居相配。女主人祁桂花说,这是她花了2个月时间,专门为搬迁新房绣的。

搬迁前,李成祥家在一条大山沟里,去一趟峡门集镇要翻越两座山梁、一条沟,一个单程要花2小时,现在搬到了集镇附近,只需几分钟就能到集市上了,非常方便。

“要是没有国家的搬迁政策扶持,不知道一家人还要在那个‘苦焦’的穷山头上煎熬多久!”看着眼前的新家园,李成祥道不尽的感慨。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甲子山村环境艰苦,村民生活困难。迫于生计压力,近一半农户多年前就已举家外出谋生。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甲子山村享受了易地扶贫整村搬迁政策,留守村子的100户农户全部搬迁到了交通便利的集镇附近。如今,他们有的搞起了养殖业,有的跑起了运输服务业,有的从事小规模经营业……村里除了老人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闲人。

甲子山村村委会主任李善云感慨地说:“和搬迁以前比,村民的干劲足了,庄子里的小轿车多了,年轻小伙娶媳妇也容易了!”

阳坡新村是峡门镇2011年、2018年分两批实施的搬迁新村。2018年入冬前,来自阳坡、峡门、抓咱、甘池、若木池等村的114户农户搬迁入住。

2019年,入住群众迎来了搬迁到新村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那年正月初七,峡门村罗开社的藏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带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深情,在阳坡搬迁新村里跳起了欢乐的锅庄,为搬迁新村的乡亲送上了美好祝福。

集市是一个乡镇的人气所在。焕然一新的商铺门面、整洁有序的集镇街面,让峡门的老集镇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在峡门集镇做了26年生意的达吉财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初,峡门只有200米长的集市街面,只有几家零星的简易商铺。后来历经几次改造提升,集镇规模日益扩大,集镇商户达300多家。如今,每到“三六九”赶集的日子,这里商贩云集,吆喝声四起,人流如织,百货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2022年,投资5390万元的高原美丽城镇建设项目,更是让峡门集镇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据峡门镇党委书记马仲录、镇长牛洁介绍,这一项目对集镇污水管网进行了改扩建,在集镇人行道铺设了彩砖,还实施了集镇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如今的峡门集镇,国槐吐绿,丁香芬芳,每到夜晚,一盏盏路灯仿佛群星洒落在大山深处,闪耀着熠熠光华。

秦腔·花儿·藏舞·射箭

“西汉驾前几员将,英布彭越汉张良;那张良背剑把信访,访来了韩信扶高皇……”

初秋的一个午后,在峡门镇孙家庄村的文化活动广场上,几位中年村民悠闲地哼着秦腔《忠保国》里的几句戏文,他们都是村里的秦腔“唱家”。

孙家庄村秦腔传承人孙世君、孙学明说,孙家庄村唱秦腔历史悠久,表演的剧目主要有《铡美案》《打金枝》《三滴血》《二进宫》《三娘教子》等。一般每年正月初一唱《天官赐福》,初二唱《忠保国》,从初三开始唱《征先锋》等其它剧目,一直唱到正月十五晚上谢幕。

近年来,峡门镇党委政府、民和县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孙家庄村秦腔文化的传承保护,通过修建戏台、配置表演器材、搭建演出平台等形式,发展壮大了村里的秦腔队伍。

“村里的秦腔演出团队现有50余人,年长者有60多岁,年少者20多岁,除了疫情三年,每年春节都唱秦腔戏。”孙家庄村秦腔传承人孙世君、孙学明说。

在峡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同样精彩。

捧出圣洁的哈达,端起醇香的美酒,跳起欢快的锅庄……今年正月初九,峡门村罗开藏舞队与海东市乐都区蒲台乡西沟村藏舞队相聚在峡门村罗开社的小广场上,用悠扬动人的旋律、妙曼优美的舞姿,庆佳节,颂盛世,唱幸福。

多年来,峡门村的藏族群众用藏舞这种优美动人的语言传递着心声、表达着幸福、畅想着愿景。

峡门村罗开藏舞队负责人田富贵说,以前大家虽然生活条件不好,但对藏舞文化从未放弃。近年来,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乡亲们跳藏舞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如今,每到春节等重要节日,或者村民家有喜庆事,藏舞队队员们都会身着民族盛装,跳起欢乐锅庄庆贺助兴。

射箭不仅是一项竞技体育活动,更是一项社交活动,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们情感的重要载体。在峡门镇,射箭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峡门镇射箭协会秘书长赵国伟说,据老人们讲,峡门地区从明清时代就已经出现射箭活动。这几年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峡门的射箭文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全镇射箭爱好者还不足100人,目前已发展到300多人,每年至少参加30场次的县内外射箭交流活动,2017年、2019年还到海东市乐都区、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参加了国际射箭比赛。

不仅如此,峡门镇的花儿文化也是历史悠久,深得群众喜爱。峡门花儿会已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群众传统集会活动,每年都会有上万人赶会场、听花儿。

花儿悠扬,秦腔激昂,弓箭文化魅力无穷,民族歌舞优美灵动……传统文化活动滋润丰盈着峡门人的精神生活,峡门镇党委政府也以各种形式为当地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助力。峡门人用自己的努力续写着文化自信。

与往昔相比,大山脚下的峡门镇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峡门人肯吃苦、爱拼搏的精神和热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却从未改变过。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这种精神和信念没有变,峡门人一定会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

责编:乔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