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何以香江源——味蕾深处的青海之一
身在江源,曾经的我没有感受到青稞的香味。这是因为,小时候一天三顿吃的都是青稞面,青稞养大的生命早就失去了对于这种养命庄稼的敏感与记忆。...
身在江源,曾经的我没有感受到青稞的香味。这是因为,小时候一天三顿吃的都是青稞面,青稞养大的生命早就失去了对于这种养命庄稼的敏感与记忆。...
辞旧迎新,虎去兔来。今年是农历兔年,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兔子的形象,可爱的小兔子正蹦蹦跳跳向我们走来。兔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它近在我们的身边,又远在天穹的一轮明月之中。...
日月山下的湟源县,史称“西戎羌地”“丹噶尔”,这里是羌人早期的生活栖息地,是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重要驿站,素有“海藏咽喉”之称。...
说起苎麻,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人类利用最早的麻类植物,用来织布或是搓麻绳,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中国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
距今4000年左右,青海地区逐渐进入齐家文化时期,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是本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麦索儿有一种别具特色的味道。
豆面搅团,顾名思义,就是将豆面在沸水里搅合成团的一种风味食品。
吸收了一个夏天的阳光与养分,入秋后,就到了品尝新洋芋的季节。
河湟馍馍那别具特色的味道,成为留在味蕾之间阳光的味道、时间的味道和乡愁的味道。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民主村,有一个乡土气息浓郁、河湟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博物馆——巴乔民俗博物馆。
作为青海史前绘画艺术的主要题材,鸟纹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大多是抽象描绘。
重新引起我对方之南这个名字的关注,缘于看到女作家王丽一在《青海日报》副刊发表的一篇文章。她在描摹新中国成立以后青海早期文艺人物时,提到1956年7月创刊的《青海文艺》(今《...
史前先民将彩陶塑形为葫芦,是一种原始信仰,意味着人都从葫芦中孕育而出。葫芦的形状为上下部膨大、下部大于上部的缩腰状,在古时具有祈生意义。在原始社会,人们习惯于直观具体的思维...
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把彩陶作为生活用具,彩陶结合了土的凝重和火的热情,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想像,成为史前先民展现非凡艺术才能的重要载体,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史前先民繁衍生息的历...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这只舞蹈纹彩陶盆为泥质红陶,大口,口沿微敛,小平底。
几年前就认识了橐吾,印象很深。但是,今年盛夏,见到烟岗沟的掌叶橐吾时,仍不免吃了一惊。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被诗人艾青喻为“人类童年的智慧之花”。它伴随着农业和人类的定居生活出现,是人类早期审美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载...
第一次在同事老刘那里听说了米六存,他说那女的可以花两三个小时看虫子,而且看虫子时两眼放光。没想到过了几天我就见到她了。...
针,古称为“鍼”,《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鍼)所以缝也”。不起眼的一枚针,却是早期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它让人类缝制衣物遮羞避寒成为可能,也就有了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
进入祁连县扎麻什乡郭米村时,首先是雪山吸引了我。
玩家们换上历史人物的衣服,穿行在古厝院落间,按既定剧本打卡一个个任务点,在4个小时的游戏时间内,体验三坊七巷的名人故事、明清建筑……...
“长山如带南北屏,湟水绕城东西行。最喜白杨林深处,鸟啼羊咩水磨鸣。”湟水是黄河上游的最大支流,位于黄河左岸,是青海东北部的主要河流之一。...
在比较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现状时,可以看到油画在艺术语言更新上的潜势表现在发掘艺术家感性特征的一面。...
巴基斯坦地处西亚、西南亚、南亚、中亚等古代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这里不仅是南亚文明的最早起源地,也是古代世界主要的文明中心之一,历来为全世界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