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斧
文化类型:青铜时代齐家文化。
尺寸:长14.1厘米,宽4.6厘米,厚1.1厘米。
出土地点:民和喇家遗址。
该玉斧为青白玉质,呈乳白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呈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双面磨刃,刃部锋利,柄端略窄,有一圆形穿孔,可缚扎执柄。造型规整,四边有棱有角,制作精致,通体磨制精细,其玉材虽因埋藏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此件玉斧由于材质的特殊性,已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祭祀用器转化。
青海齐家文化玉器主要发现于东部河湟谷地,色彩斑斓、色泽丰富,其中玉璧、玉刀、玉琮、玉斧等为齐家文化典型器,器形简洁、不尚装饰,绝大多数都是平素无纹。
玉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是在旧石器时代石斧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石器时代,斧是人们主要的生产工具,通常一件斧可作多种用途,如砍、砸、劈、刮等,适用于伐木与农耕。石斧多在男性墓葬中出土,反映了斧是一种由男子掌握的生产工具。进入阶级社会后,除传统用途仍然保留外,还成为狩猎和战斗的武器,为了加强杀伤力,它们又增大了刃面,从而让斧头具有大而阔的特点,成为战争中的斧类兵器。后来这种大号斧头,便可称为“戊”。按《说文解字》:“戊,斧也。”段玉裁注曰:“大斧也”,而后又援引《司马法》:“夏执玄戊,殷执白戚,周左杖黄戊,右乘白髦。”说明在“上三代”,“戊”是斧的一种常见叫法。玉斧与石斧两者有极近的渊源关系,玉斧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后来许多玉质礼器如钺、耜、圭、璋等产生、演变的原始器形。
总之,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玉石器由石质工具转换为玉石器,标志着当时社会领域已出现特权阶层,玉斧成为祭祀工具和等级权力的象征。以玉斧为代表的生产工具类玉器也成为了青海地区史前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