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游被打”说起
这两天,微信圈儿里很多朋友都在讨论“青海导游被打”事件。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7月19日上午,从八宝镇到祁连县卓尔山景区的道路发生堵车。期间,一名女游客由于等候时间过长,辱骂、推搡导游,随后,几名年轻游客将导游打晕。打人游客称,双方发生冲突时,被打导游用石头打伤了一名老人和一名女游客。
尽管事件的真相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导游被打”事件的本质,都是成年人在公共场合的暴力行为。或许事出有因,或许愤愤难平,可是,任何形式上的暴力,无论从法律的还是从道德的角度上来说,都是应该被禁止和谴责的。中国有句老话:“有话好好说”。有什么问题不能坐下来解决,而非要挥舞拳头呢?有什么纠纷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而非要捡起地上的石块呢?翻看近年来屡次见诸报端的游客、导游被打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文明去哪儿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自古就有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面对冲突与矛盾,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当一味地从一己利益考虑,可能会为自己的暴力与宣泄找出一万个借口,但是,如果以他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换位思考,才能更深切地体会他人的处境,更理性地分析事件的因果,更深刻地思考道德的准则,也才更能在现实语境中,理解一种生活化的德行、一种可感可触的文明。
康德有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在笔者看来,“沉思”绝不仅仅是“思考”,而是理解与反省。其实,无论是导游也好,游客也罢,乃至当下的“路怒”一族,等等,在面对他人时,都应该放下“愤怒的大棒”,怀一颗宽容的心灵,这样才能真正让道德成为责任,让文明成为习惯。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