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把"装腔指南"当成温润的心灵鸡汤
春节期间每个人都渴望“衣锦还乡”,但对于不少“新城里人”来说,想“有面子”地回家却不容易。鉴于此,有网友整理出一份《春节衣锦还乡装腔指南》,其中不乏“装有权,装有钱,装成功人士,核心是物质”这样的犀利语言,也有不少具体的“装腔措施”。(2月16日《都市时报》)
前度“亲戚聚会发言图”刚刚流行,此番“春节衣锦还乡装腔指南”又粉墨登场,工具性的人际交往是人情淡化、人心冷暖的表现。如果说“聚会发言图”还只是程序性敷衍的话,那么“装腔指南”的矫揉造作,无论出于自我满足心的需要,还是善意的谎言,都不值得提倡,即便从心理的角度讲,轻度虚荣是健康的自恋,但从个人品行的要求和人际交往的需要来看,都不宜作为温润的心灵鸡汤。
不可否认,每一个人都有难以启齿的一面,以最好的形象示人也属于彼此的需要。不过,前提当用事实作为基础,以真实的一面示人,尤其是亲人相聚、朋友相会更要体现真诚。用“装腔”的做法掩盖自己的窘境,把自己最不光彩的一面藏起来,不仅欺人也是一种自欺,在别人了解了真实情况之后,恐怕将会更加难堪。更重要的是,作为最亲的人,比如父母、姐妹、儿女,他们往往是关心胜过需要,了解胜过敷衍,需要获悉最真实的情况,这样他们往往才会更加安心,也才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相反,若以“装腔”的办法掩盖了实情,其实并不是对他们真正的负责,而不确定感会给他们产生长期的心理暗示,从而使事态走向了善意的反面。
知子者莫如父。若连对待父母都“装腔”,那么彼此之间将会人为制造一个巨大的心理鸿沟和信任代沟,互相难以产生真正的互动与沟通。人与人交往重在真诚,若每个人都“装腔作势”,发言讲话都机械而死板,虽然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举止表情都是装腔作势远离实际,就无法获得对方的正面回应与真诚交流,人与人之间出现的将是一种可怕的虚假与装作,在这样的人情关系之下,又如何构建真正的信任与和谐?
俄国作家契科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从思想到言行都被自己掩饰起来,结果是自己生活很痛苦,也难以获得别人的理解与信任。一个人失去信任基础将会举步维艰,而一个社会若人人都“装腔成势”,那么社会将会产生信任危机和治理危机,最后便是人人自危又难以自保,并由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虚荣心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当你对别人装腔之后,别人会以同样的方式回馈你。就像两个吹牛的人一样,有了开头就可能难以有结果。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能看到叫穷与炫富同时上演,甚至同一个人,在这个场合哭穷,到了另一个场合又变成了炫富者,表面上是人格的分裂,其实就是“装腔效应”的个体表现,在如此语境之下,个体的性格与社会风气都会发生严重的异化。重要的是,这样的个体表现很难实现程度的控制,轻度与重度之间很快就会形成转化。从这一点来说,前度还被视为心灵鸡汤的“装腔”,不久的将来就可能成了伤人害己的“毒药”。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轻度的虚荣心也不应去满足,这不仅关系做人的态度,更关系人情的维系。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