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实践路径

李巧平

在新时代高校教育体系中,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然而,传统思政课堂存在理论灌输多、互动交流少,内容滞后、形式单一等问题,导致课程亲和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成为增强教学实效、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突破口。本文从教师、内容、方法三个维度,探讨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实践路径,为赋能课堂活力提供新思路。

教师维度:以人格魅力与专业素养构建情感纽带

教师作为提升课堂亲和力的核心,其教学表现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体验。一方面,教师应以真诚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放下“权威”姿态,主动倾听学生观点,鼓励质疑,通过耐心解答与思想碰撞消除师生隔阂。例如,某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开设“学生论坛”,围绕社会热点与学生展开讨论,以参与者身份引导交流,显著改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思政课融合多学科知识,教师需夯实理论功底,才能将抽象理论讲得生动易懂。同时,教师应紧跟学术前沿,将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学,增强课程时代性。此外,还可借助幽默语言、鲜活案例,以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增强课堂感染力,让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

内容维度:以时代需求与学生关切重塑教学素材

思政课内容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教材理论性突出、鲜活性欠缺,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故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转化。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将党的创新理论、国家重大战略、社会热点事件融入课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引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现实案例,分析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思政课与时代同频共振。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与成长需求。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关键期面临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困惑,思政课可围绕这些实际问题选取针对性素材。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分析校园诚信案例、职场法律纠纷等,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增强课程实用性与亲和力。此外,挖掘学生身边榜样故事,以同龄人的奋斗经历激励学生,增强情感共鸣。

方法维度:以多元互动与技术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政课课堂活力与亲和力的关键。一方面,推广互动式教学,借助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编排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与选择,以沉浸式学习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空间。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趋势。教师可利用慕课、学习通等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开展线上讨论,打破时空限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短视频、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模拟社会现象,增强教学直观性与趣味性。如某高校用VR技术再现红军长征路线,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卓绝,提升课程吸引力。此外,实践教学同样不可或缺。可通过组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参观红色基地等活动,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帮助学生在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论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有深度”的课程。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