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河湟百业:老作坊

来源:青海羚网 作者:滕晓天 时间:2010-11-19 11:07

    “糖坊的木锨是甜嘴儿,甜甜儿水,尕妹子说下的受听;我俩儿吃一回甜醅儿,惹了个嘴,尕日月要图个受瘾。”这首“花儿”以旧时的糖坊起兴,既描写了恋人间的爱情,又记述了老西宁作坊的风姿,还抒发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过去的作坊涉及各行各业,有水食坊、糖坊、染坊、皮革坊、烧坊、油坊 、磨坊等。

 

资料图片

 

    糖坊,是制作饴糖的手工作坊。以青海山旱地所产的糜谷为原料。先在糜谷中和以蒸熟的适量小米,再以麦芽糖作酵母,一同装入陶缸内,然后在缸外面加热使其发酵,淋出米水后在大锅内煎熬成红白饴糖。用来发酵取米水的陶缸要置两个,底部有孔可接米水,一般可装小米35公斤左右。一昼夜可熬制25公斤饴糖。饴糖也可用来制作核仁糖、麻子仁糖、芝麻糖等多种杂糖。老西宁东部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素有制作饴糖的传统,其饴糖味甘质优。糖坊达三十多家,产量十几万公斤,主要销往本省河湟一带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颇受群众欢迎。

 

    水食坊,是制作粉条、食醋的手工作坊。过去,制作粉条、食醋后的豆渣、糟食可用来喂养奶牛等,故有此称。粉条的原料是青海豌豆,先将豌豆在石磨上磨成豆粉,后将其浸泡在水中,滗掉豆渣,澄出淀粉。淀粉可制作粉条,也可散卖粉面。制作粉条时,先在大锅上方吊一个小孔密布的筛网状器具,小孔直径与粉条粗细相等。待大锅烧开沸水,粉匠将澄好的淀粉用水搅拌至稠糊状,从大锅上的筛网上挤压而下到大锅的沸水中,使其连续不断而又粗细均匀,它们瞬间在水中凝固。将其捞出,再搭到室外的木架子搭成的横杆上晾,干后即成粉条。制作粉条,豌豆要纯,淀粉要细,筛网要匀,稠糊要适宜,挤压要均匀,沸水要火候,缺一不可。当然,关键还是粉匠的技艺。老西宁西川、北川的粉面和粉条,质量好而粗细均匀,小有名气。醋的原料是麸皮,必须先选好原料,筛选纯净,将其蒸熟后晾冷,放入木头质地的醋匣内,再拌以陈醋曲子,后装入特制的下方有接孔并有连管的陶缸内,其外围物而焐热保温,等待发酵。之后,接管内滴出的液体就是食醋。再将其盛入敞口陶盆晒数日,即可食用。

 

    染坊,专司染织行业的手工作坊。一般置大缸数口,大锅和几个水桶。先将待染的布匹放入大缸浸泡,使其湿透,后放入加染料烧开的大锅内,继续将湿布均匀翻搅,待其全部染好后捞出,再放入盛有清水的大缸内漂洗后取出晾干,叠整齐。染坊讲究棉布要质好,染料要色正,水质要纯净,操作要规范,染色要均匀,不出瑕疵。多染土布、洋布、毛毯、毛毡。

 

    油坊,过去乡间土法榨油的手工作坊。油坊一般与水磨相连,即先在磨坊磨好油料,再就近去油坊压榨清油。油坊一般有6间到7间土房,长约二十米,宽约十米,高约两米。油坊内的基本设施大致有:内靠角处泥锅台安放的特制平口大锅一口,深约六十厘米,直径约一米;锅台旁有打泥炕,与锅灶相连,烧火时炕常温热,供油客休息、取暖;大锅上抽屉状的木盖板,长1.4米,宽0.4米,上有小孔若干;油梁1根,长3.5米,直径约六十厘米;井字形石磊一座,长1.8米,高2米多;起杆一对,即油梁另一头挖有十多个圆孔的扁柱;油盘一个,状如磨盘,周边凿有细沟供流油;用马莲叶编成网状包的油绳数根;铲翻油料的木锨几个。油坊生产全部为手工,先将油菜子或胡麻等原料晒干簸净,在水磨上磨成油料。再烧开大锅内的水,将油料放到锅上做成抽屉状的盖板上蒸熟。再用木锨将油料铲入编好的油包,系紧油绳,用木榔头将油料砸实,置于油梁一头的油盘之上,并用人力将起杆一孔一孔放至挤压的合适位置,用横担固定,利用杠杆的力量压榨出油。油沿着油盘细沟下溢,流入油缸,清清亮亮,香味飘散。待榨油后,人们就在油坊里炸油饼,吃面片,情同一家。一昼夜可出油4锅,每锅用料100公斤,榨油约二十五公斤。俗语说:“油坊水磨,先来后到。”油客、磨客,都自觉遵守这个规矩。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