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印迹 锅罗锅和碗儿匠

来源:青海羚网 作者:靳育德 时间:2010-12-10 09:59

    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上当地很少生产等原因,家里的碗盏和铁锅是很金贵的物件,一不小心损坏了,大人们就要心痛好几天。

    
    那时,人们使用的铁锅多是炉匠家用生铁铸造的“车头锅”,这些年已经很少见到了,由于是重要的家当,所以也成了那年月贼娃子瞄准的偷窃目标。记得小时候邻居庄廓墙上有个补过的圆形大洞的痕迹,人们说,那是当年贼人挖墙偷锅留下的痕迹。但是,家里的东西再金贵,尽管再小心,使用过程中也免不了要损坏。生铁锅在使用过程中,如炼油、冷热急剧变化、用力不当等,锅底极易开裂。裂缝较小时,人们尚可用面浆粘上凑合一下,裂口一大,就没办法了。同样,家里的瓷器、碗碟在使用中,也常被摔裂或打碎,为了修补这些金贵的东西,就出现了专门的行当。人们把修补锅的叫做锅罗锅,把修补碗盏、瓷器的叫做碗儿匠。常言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补锅、修碗虽是个小本生意,但这些人个个都身怀绝技。相比之下,修锅、补缸的活还比较粗。修碗盏,尤其修复一些名贵的古瓷,那简直是克里木高空走钢丝——绝活。

    
    修锅、修碗盏使用的材料,人们叫做“巴子”,其实就是扒钉,样子很有点像如今的钉书针。

    
    钉锅的材料一般用铁,钉碗盏的材料一般用铜。修理时,匠人们会细心地将碎片按原状对接好,再拿绳子捆扎结实,然后根据裂口的长短、走向,确定所钉的位置和“巴子”的疏密,然后用“金刚钻”细心而认真地钻出巴子孔,再把“巴子”细心地敲进孔中,起到对接和固定作用。敲击的力度、方向等,每一个细节无处不凝结着匠人天长日久积累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看上去像拉链一样的“巴子”固定了裂口,但碗盏毕竟不是新的,人们在使用中还得格外小心。但水缸、瓦盆等普通器具裂开时,省钱的人们一般不用“巴子”修复,就地取材,用新鲜的羊米肠(小肠)沿着裂口,一圈圈缠紧,等肠子干了后,就会像铁箍一样扎紧裂口,结实得很。修复完全破碎的碗盏,就得要格外细心,先要把碎片按顺序编号,一块块对接、拼合,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假如破碎的器皿价值不是很高,人们是不会花这么大工夫去修复的。

    
    我在史料中找到一幅经碗儿匠钉好的青花瓷古瓶照片,那密密麻麻的“巴子”,既显示了古瓶的价值,也显现了那时候碗儿匠高超的修补技艺。我常想,这种身怀绝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习人,现在还有吗?现在的人还会为一个老祖宗留下来的破碎碗盏去费神修补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使用各种黏合剂,就可以把破碎瓷器修复得天衣无缝,还用得着碗儿匠吗?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