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 水门 ” 往事

——和文化老人看西宁之二

来源:青海羚网 作者: 赵新丽 时间:2010-12-24 15:58

    

    冬日的午后,阳光照在北城门上,向阳的一面上了年纪的老人端了小板凳坐在城楼下,三三两两聊着天。“我见过的北城门离这里还有一二百米的样子,”朱世奎先生仰望高耸的北门城楼对我说:“北门,也叫做水门。应的是八卦五行的方位,北方壬癸水。城楼上的匾额‘澄波献瑞’,这当然和水有关系,城北三四百米便是东流的浩浩湟水河。另一面门洞顶部门额上的‘拱辰’两个大字,是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意思。”

 

    现在西宁的老一辈人见过的西宁古城是清西宁府城的遗迹,而清西宁府城是在明西宁卫城的基础上修缮而成的。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长兴侯耿秉文率领军士割原西宁城之半筑城。城呈方形,城墙高为五丈(16米),厚亦五丈(16米),城墙里外两面用大青砖包砌,中间夯以土石,所以被人们称为砖包城,砖包城的这个称呼一直流传至今,许多老西宁人把外面裹有青稞面中间包着白面的焜锅形象地称为“砖包城”。城四面各开东、南、西、北四个门,并建四门楼,四门楼高耸绘彩,檐下悬挂匾额。四门中,只有西门为三道门,其余三门为两道门。两道门间建有瓮城,其内筑有房舍院落,便于储备兵器、粮草和士兵休息。城门内设厚重的木制门扇,木制门扇还用铁皮包裹,并布满铁钉,坚固而牢靠,减少了火攻城门的危险性。南、西、北三城门外均铺以三十余米的石砌坡道,今北门坡依然存在。

 

    至清代,对府城的修缮从未间断过,其中规模较大的几次还被当做当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记载下来。东门原址在今湟光十字路口以西一带,因当时东门一带商铺、饭馆密集,又称为“财门”;南门原址在今南大街五中西侧,因当时南门外是一片土坡地,又称为“土门”;西门原址在今西关大街、西关街、长江路交会的十字路口,是四门中最具特色、最坚实的门,因当时西门外是一条直通产煤地大通的路,又俗称为“火门”。

 

    北门被称为“水门”,还和城墙下的北门泉有关。据相关文献记载,西宁昔日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眼泉,北门泉是其中出水量最大的泉。《西宁府新志》写道:“北门泉,在县治(即西宁城)北门外城下,水清味甘,体重诸泉,居民多汲饮。”泉分为相距约两米的东西两眼,旧时,居住在北大街、南北玉井巷、法院街、饮马街、香坊巷、礼让街、后马场等地的居民,都到这里取水。少数人家是用毛驴驮桶,多数是用桶担,即一根两端有挂钩的扁担、两只木桶挑水。挑水的时间以早晚为多,中午较少。挑水的人走过一路上坡,会到城门洞休息一下,好在北门城洞两边都是相距1米的四方柏木柱子,柱子之间,镶有约1米高、40厘米宽的木底座,正好坐下来喘口气。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