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席芨

来源:青海羚网 作者:靳育德 时间:2010-12-24 16:00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有首有名的诗,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这里说到的“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岑参是在今新疆天山北路的轮台戍所写这首诗的,据专家考证,这里的白草指的就是芨芨草。芨芨草成墩状生长,茎细节长,长约一米,甚至最长者可达两米。茎实心而坚韧,生长期为绿色,成熟后为白色。可编织筐、篓、席,常被用来扎成清扫街道和院落的大扫帚。这种草新疆很多,兰新线上有个车站就叫芨芨草站。

 

    青海的山间、草原上也有很多芨芨草,不过不叫芨芨草而叫席芨,有的地方还以它为地名,如贵德黄河岸边有个席芨滩,互助南门峡有个席芨沟。虽然专家说芨芨草可编织席,但青海人用它编席的倒不多见。席芨是防风、固沙的忠诚卫士,在干旱少雨的半荒漠地带,它因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确实成墩状生长,细长的叶片像剑芒,簇拥在一起,迎着漫天的风沙。一支支茎杆像箭镞,从根部窜出,挑着淡紫红的禾穗,无畏地唱着夏天短暂的歌。冬天来了,原野上一片枯黄,狂风像铁扫帚一样,吹走了地面上的碎草,刮走了地面上一层层浮土,顽强的席芨墩却像莽原上战士守卫的碉堡,巍然屹立在风雪中。只要你留意,青海湖边,塔拉滩上……到处都有它半米甚至一米高的倔强身影。青海“花儿”里也曾唱到它:“三根席芨扎笤帚,尕场上要扫个雪哩;现在的尕小伙不受苦,光谋着领丫头哩。”

 

    席芨确实是个宝,除了防风、固沙外,它的茎用处可多了,青海的庄稼人主要用它编背篼、扎笤帚。背篼和扫帚是农家最主要的用具,背土、背草、背粮食、拾粪,样样农活都离不开它,不是说,若要庄稼成,背兜不离身吗?同样,清扫家院、打碾粮食、收拾柴火、扫雪,样样活儿也离不开扫帚。编背篼、扎扫帚,是一般粗手艺,农家男人基本都会做。

 

    以前,每年秋后,等席芨杆长结实后,人们会抽出一点时间去拔席芨。拔席芨是一个苦活儿,席芨杆根部长得很牢,要抓住一根,用力使劲拔,才能拔出来,一次抓得多了,根本拔不动。拔时要顺着方向拔,如果把茎杆挽起来拔,就会造成茎杆碎裂,失去使用价值。拔回的席芨扎成捆,再把根部用火燎一下,烧去残叶和根须,就可以用了。现在人们为了图方便和省力,用镰刀割席芨,其实,席芨的底端部分是最结实的,这样割下的席芨既不结实也不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浪费了席芨这种资源。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