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纸上西宁:西宁的镰刀

来源:青海羚网 作者:腾晓天 时间:2010-12-31 09:35

    过去,西宁人的镰刀是农家常用之物,因其价廉物美,携带方便,经济实惠,成为农民喜爱的工具。

    
    冬春之时,山里人素用镰厚刃锐的小镰刀进山砍柴,谓之“柴镰”。砍柴人穿生皮揉制的皮褂皮裤,手戴皮手套,足蹬皮“络踢”,肩套牛皮绳,全副武装迎风入山,踏雪砍柴。凌晨出发,傍晚归家,多砍本地易生易长易活的“三刺”,即黄刺、白刺、黑刺,也砍其他灌木。归来之时,往往暮色笼罩,四野黝黑,大有唐人诗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之意境。

    
    夏秋两季,农人们入山下川用宽刃镰刀或给大牲畜割夜草,或用镰刀收割成熟了的麦禾,谓之开“新镰”。一年庄稼两年苦,农人劳作艰辛,喜开新镰之日,就是乡亲们欢欣之时。特别是青年男女,一个个眉开眼笑,一张张镰刀磨得飞快,银光寒影,欢声笑语。青年人收获着五谷,也收获着爱情。

    
    老西宁的城外有很多铁匠铺。有的打造马掌,据说既能让骡马走脚轻快舒适,又能有效保护蹄掌;有的锻打镰刀,铁匠在打镰刀时,于热处理过程中多次淬火,即将烧红的镰刃置于清水中泡蘸,以使刃口增强坚利度,其寒光闪闪,无比锐利。

    
    老西宁不乏优质镰刀,尤以“李葫芦镰刀”誉满河湟。清光绪18年,湟中县田家寨人李松山到西宁拜师学艺,师满后开办铁匠铺锻制镰刀,在产品上砸一葫芦型,中加李字标记,人称“李葫芦”镰刀,因淬火好,刀口锋利,不卷刃,轻便灵巧,割麦时茬口低、割茬宽、不磨手等特点而著称。“李葫芦”镰刀讲究质量,注重声誉,从不以次充好。每年开镰之时,“李葫芦”镰刀往往供不应求,须提前预购。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