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西宁印迹 放炮报时的始末

来源:青海羚网 作者:祁承德 时间:2011-01-21 11:13

    西宁地区在清朝同治年间开始放炮报时,放炮就是给驻军统一作息时间的信号,像就现代军队吹号作息一样。

    
    担任放炮任务的是西宁步兵“城守营”,“城守营”不但防守西宁地区的治安,还有接待宾客,迎来送往,官员外出放礼炮,打鼓吹奏唢呐等乐曲的任务,就像现代仪仗队一样。

    
    当时在西宁驻军中,除“城守营”之外,还有“前营”“后营”和“中营”等部队,现在西宁地区的一些街道名称也因此而来,如城中区仓门街地区的“前营街”“后营街”,人民街地区的“营房街”,现在叫“营房巷”都因驻过军队而得名。

    
    放炮时间根据西宁日夜时差而定,每日分四次放炮,早晨放的叫“醒炮”(夏秋季早五时放,冬春季早六时放),叫醒官兵起床操练,城守营的官兵们还要开放四大城门,城里有些住户要到城外去挑水,大通来西宁卖煤的农民连夜赶到,郊区卖莱的农民进城卖莱。

    
    为什么要到城外去挑水呢?这里需说明一下,当时西宁饮用水全靠各街打的水井来供应地下水,每条街上基本有一个水井,这些水井都是私人打的,井主打好井后,租给经营者,经营者卖水以“担”计算价格(每担两大木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让挑水者送水上门,在放水缸地方的墙上用粉笔画“正”字计数,每月结算一次,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自己到井上去挑水,以桶计价现场收费,比送水上门便宜得多。

    
    有的人不喜欢吃井水,还有些街道没有水井,就到附近的大西门外挑河水吃,有的到北城门外担北门泉的水和北门大河的水吃,也有人用驴驮着泉水卖。

    
    午炮在十二时放,是军人吃饭休息的信号,老百姓也跟着吃午饭和休息。

    
    晚上放两次炮,第一次放的叫“头炮”,夏秋季在晚上九时放,冬春季在晚八时放,放头炮是警告军人,即将晚间休息,夜间站岗放哨巡逻的官兵做准备,外出或到城外去的官兵立即回城入营。二炮在放过头炮一小时后再放,放过二炮后,就可以睡觉休息了,西宁的四大城门关闭上锁,禁止通行。

    
    放炮用的炮筒是用熟铁锻造成的圆型炮筒,可反复使用。炮身分大、中、小号三种规格,大炮重十五斤,每次装药八两,当时西宁无任何噪音,炮声在十里范围内都能听到;中号炮重量十斤,每次装药五两,是在重大庆典中放的礼炮,声音小于大炮;小炮重量五斤,每次装药三两,是迎接贵宾或官员出行时放的炮,声音范围更小些。

    
    1942年后,西宁的四大城门在夜间不关不锁了。抗日战争期间鸣防空警报,为了让群众及时就地疏散,防止日本飞机的轰炸,就在原有四城门的基础上,又在城墙四角开了四个简易城门,在大同街开的叫“小西门”,通过斗行街的叫“小北门”,通过水井巷的叫“小南门”,通过后营街的叫“小东门”,此后,就有八个城门可供人们疏散,行走也方便多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西宁放炮报时在上世纪50年代末退出了历史舞台。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