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青草园

【河湟印迹】老贵德的脚户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李士发 时间:2011-03-04 08:03

    、如今贵德群众所需要的日用杂货与农用生产资料等,全部靠汽车运输,极为方便,且有较多的载重汽车,运输量也很大。解放前,贵德县却没有一辆汽车,全县群众的生活、生产等必需品全靠牲畜驮运,那些从事货物运输的专业户,人称“脚户”。

 

    贵德县的脚户有两种,一是用马、骡、驴驮运者。如河阴镇城东村的肖脚户、刘脚户,河东乡下罗家村的杨脚户和保宁村的梁脚户。

 

    梁脚户,名梁万林,13岁就跟随父亲搞驮运,往来于兰州、西宁、同德等地。因经常使役牲畜,加之受父亲的言传身教,逐渐掌握了牲畜疾病的诊治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钻研兽医书籍,运用民间土方,以针灸治疗病畜,治疗牲畜疾病的水平较高。

 

    脚户们资金不甚雄厚,每家固定饲养的牲畜不多,最多十几头(匹)。他们经常到西宁、兰州或结帮从四川松潘驮运货物,挣点脚钱(即运费),大部分驮运的货物又转运到同德、贵南等牧区销售。

 

    另一种是有雄厚资金,开设商号的富商,自己拥有牛队,且数量多,主要是犏牛、牦牛。河阴镇城东村妥家有犏牛60头,城北村的马家开设“光盛马”商号,有犏牛40头。这些脚户经常与湟源商人的货运队结伴同行,从四川松潘等地驮运黑糖、丝绸、布匹、茯茶、松潘大茶、窝窝茶,还有纸烟、水烟、鼻烟等。

 

    特别是在贵德颇有名气的山西商人侯春山,他自民国初年来到贵德,一直经营往来于牧区的货物运输。他由最初的几头牛驮运货物,后来发展为拥有上百头牦牛的运输队,又因为精通藏语,与藏族群众关系非常好。

 

    解放前贵德的交通道路状况不好,绝大多数脚户徒步跟着牲畜长途跋涉。为了早日运回货物,脚户大多走山路,夏遇山洪时要抢救人、畜、货,冬遇冰滩时,由两三人往来扶一头牲畜过冰滩。特别是贵德黄河在1934年修建浮桥前,都在贺尔加、滴水崖渡口用大木船摆过河。渡船每次载畜五六十头、行人八九十,人畜混渡,拥挤不堪。有时渡搁浅,到不了岸边,脚户们还要下水拉牲畜、取货物。脚户每到一处,必先给牲畜喂料、饮水,真是“脚户到店、脚手不闲”。对脚户的辛苦,在青海“花儿”中多有歌唱。

 

    拉脊山上的烟瘴大,

 

    贵德黄河的水大。

 

    赶牲口驮货拿命耍,

 

    脚户哥受下的苦大。

 

    几架山来几道川,

 

    脚户哥来下的路远。

 

    一路上流血淌下的汗,

 

    拿桶来担,

 

    整整儿能担两担。

请您发言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