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通济桥头说纸坊
今天,当你出西宁西门,过西关桥,横穿黄河路,前面便是纸坊街。纸坊街是一段不长的街道,实际上就是西关大街的一部分。过去这里并不叫“纸坊街”,人们只称它为“纸坊”,再确切一点,就叫“纸坊庄”,一个有田地有耕畜实实在在的村庄。纸坊庄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庄,清乾隆时的《西宁府新志》中,就载有它的名字,说“殷刘堡,城西百步,与西三里刘家河湾合,附南百步纸坊庄,二里园树尔庄。”
过去西宁地广人稀,就算几十年前,城内一些地方还是菜地,还住有不少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西门外更是“长山如带南北屏,湟水绕城东西行;最喜白杨林深处,鸟啼羊咩水磨鸣”,近在城郭的今五四桥东两侧全是耕地。那时,西门外南川河西岸从北往南,依次有李家屯、殷家庄、谈姓庄、纸坊庄、贾小庄、园树庄等村庄,其中纸坊庄所处的地理位置最好,因它东连通济桥、大西门,西接古城台,地处西川进城的交通线上。笔者以为,村庄之所以以“纸坊”为名,这里肯定有过手工造纸的作坊。过去,西宁私塾、书院用纸,一般多用改山纸。改山纸吸水性强而柔软,因是甘肃成县、礼县、徽县所产,距西宁路程不算太远,价钱比较便宜,所以今西宁周边村庄各家族所存世的家谱,用的多是改山纸。虽然过去福建永安贡川镇和邵安出产用竹纤维造的贡川纸、连史纸,江西也出产用竹纤维造的毛边纸,但由于西宁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即使有,因价贵一般人买不起。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贡川纸才被广泛使用。估计纸坊所产的纸,大约就是以麦草等为原料造的草纸和麻纸。
纸坊庄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城边小村,过了高槽儿,眼前全是麦田菜地,但与远离城里的其他村庄相比,由于距西门不过数百米,所以知名度还是很高的。清朝灭亡后的第六年,纸坊庄东口的庙里办起了殷刘堡私塾。在那极不重视教育的年代里,许多村庄里没个读书人,不要说正规的学校,寨堡大庄中有私塾的也寥寥无几。殷刘堡私塾是由殷家庄、谈姓庄、李家屯和纸坊庄等村子联合集资创办的,几个村子分布虽广,但那时人口不过百户。私塾之所以选择在纸坊庄村庙里,是因为这儿地理位置适中,便于各村学童走读。据赵仰仑老先生回忆,村庙地处今市政府综合办公楼的位置,庙内大殿坐西朝东,南北为厢房,院中松柏参天,环境十分幽静。当年的私塾仅有十名学生,由苏楼堂老先生任教,人们利用村庙大殿台地作为教室,垒土台为桌凳,条件极为简陋。但从村庙里传出的读书声,却成了吹响南川河畔群众集资办学热潮的号角。
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纸坊庄里沿通济桥连接西川大道两旁,有了几家骡马店和酩馏铺,由于村小,有店铺的地方也长不过五十米,据赵老先生回忆,直到上世纪初,纸坊庄里“确有一处手工造纸的作坊”。看来,以纸坊作村名,也是名副其实。但就这短短五十米街面,比起邻近村子,要显得繁华多了,不知不觉间,人们去掉了“庄”字,改称为“纸坊”,有的老一辈人把这里叫“纸坊里”。解放后,随着城市的扩大,新的西关桥建成,纸坊更加繁华,它和北面的莫家路一起,成了当时西门外最热闹的两处地方,名称也改为纸坊街了。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