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印迹:后街和后后街
从西宁十四中门口东行,过饮马街,北拐弯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道,现在叫兴隆巷。兴隆巷原来被称为“后街”,是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因为包括后街在内的这一块地处古城东北隅,原来除了东侧有个名气很大的广福观,西侧有文庙、儒学和西宁府衙门外,这儿地处背街僻巷,距繁华闹市较远,所以连个正式的街名也没有,人们只以“后街”称之,史料中也很少有关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西宁府在这儿建起了类似今天收容流浪人员的场所——“栖流所”,但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街的命运发生了转变。
原来,在西宁经商的山陕商人曾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东门外今“义乌商城”及以东地段购地建起一座“山陕会馆”,作为他们互相联系、交流商情、调解纠纷、对外联络、沟通关系的固定场所,但建成后不到七年,就毁于战火。鉴于城外安全难有保障,1900年,颇具财力的山陕商人又集巨资,在城中选址重建“山陕会馆”,几经商谈交涉,终于选定后街茶店作为新馆地址,然后大兴土木,建起了“规划合理,布局严谨,殿宇宏伟,结构精巧”的新会馆。新会馆一进四院,除钟鼓楼之外,以春秋楼和三义楼为主要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尤其以木雕和砖雕之精美闻名。
新会馆建成后名噪一时,除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的例会外,这里每年还要办几次庙会,西宁演京剧和演电影也是在这儿开了头。从此,冷清的后街顿时成了那年月西宁的热闹之地,城里人互相戏谑时说:“没事了到隍庙里转去,会馆门口站去”,把隍庙(城隍庙)和山陕会馆当做城内值得去游览娱乐的两处场所,可见当时会馆的规模和影响。上世纪著名作家萧军之妻王德芬兄妹和“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都曾在这里演出过《打回老家去》等抗战话剧和教唱过《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为推动西北地区的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没名字的后街渐渐被人们叫成了“会馆街”。解放后,随着山陕会馆改为他用,会馆街也被改名为“兴隆巷”。
当年,后街的北面叫“后涝坝”,因这儿北靠城墙,是城内最低的地方,每逢下雨消雪,污浊的脏水流向这儿,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座近三千平方米的水池,而且冬夏不涸,人称后涝坝。冬天尚可忍耐,夏日里水面污物满目,臭气熏天,路过者只得掩鼻而过。据张志珪先生说,后涝坝北侧的城墙根挖有数十个窑洞,一些讨饭求生者在此栖身,涝坝四周,也有些简陋土房,住着一些靠打隔褙、织口袋为生的贫苦人。处在它南面的后街尚且没有个正式的街名,后涝坝哪能有个名字呢?人们只把它叫做“后后街”,意思是后街的后面的“街”。一些人们也把它叫做“臭臭街”。
1951年夏,西宁人不分老幼,在连个架子车也没有的条件下,硬是用背篼等简陋的劳动工具,从城外背来沙石,填平了涝坝,一条像模像样的街道建成了。经政府批准,定名为很有时代特色的“新民街”。
- 相关链接
请您发言